政策法规
从便民生活圈,到养老服务圈,再到社区健身圈,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2021-08-05 17:28  浏览:65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继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之后,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再次指日可待。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健身场地设施,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配建一批群众滑冰场,数字化升级改造10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旨在促进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卫融合、促进体旅融合三个方面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从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体医融合”到如今《计划》中提出的“体卫融合”,这一个字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和思路的变化。从“医”到“卫”,前者更集中于“被动医疗”,后者则强调“主动健康”,从“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这种变化是一种升格。




步行15分钟服务全搞定,社区生活不出“圈”


想买菜,干净整洁的农贸市场、连锁商超就在家门口;想锻炼,设备齐全的晨晚练点就在楼下;想读书,书目齐全的阅读空间、农家书屋就在小区门口……在社区,居民这些日常需求,小到买菜、购物、锻炼,大到教育、医疗、交通,都可以得到满足,全面打通居民服务“最后一米”,实现小区服务“零距离”。这就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就是以居住小区为中心,15分钟步行可到达范围,包括便民市场、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可以让居民不出15分钟就能满足吃、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一站式解决市民生活中的琐事,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是夯实养老公共服务保障的基础性工程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专门提到,将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动构建城市地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所谓“养老服务圈”,并非只是以距离为半径,画出一个“圈”来,而是需要直面问题,整合资源。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的三种主要形式。这些年来,全社会对养老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多个部门参与其中,形成了资源投入的多元化格局。


从整个城市来看,有政府部门、企业,也有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各自的分工、边界、功能日渐明晰。但是,一落到最基层的社区,就往往出现“旱涝不均”等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加上部分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养老设施作用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在上海,各涉老部门构建起一套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浦东模式。通过一个平台,把各个部门、各类资源、各项服务的提供者整合在一起。用户可以像叫网约车一样,在平台上下单,在“15分钟养老服务圈”内能以最快的速度,使供需双方成功匹配。这个平台,不仅是服务平台,也是咨询平台,还是相关部门的管理平台,由此提升城市养老服务效率及管理能力。




从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再到15分钟社区健身圈,党和国家的一切政策皆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社区宜居,让老人怡养,让大众健康,从而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在我们为这些政策击掌相庆时,是否想过,对于我们的物业企业,我们的大健康产业,以及养老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是否可以说是一个融合发展、借力助力的契机呢?不言而喻。


(声明:文章内容据人民网、新华网相关文章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人:00ac****    IP:120.230.36.***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