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我国首批“丁克”已经退休,没有孩子的后半生,生活真的很现实
2020-11-27 14:23  浏览:102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在织鸡。小孩儿死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一诗,刻画了一家人相伴千年的生活情景,即便是隔着千百年的时间,读者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欢乐,因为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父子之间的亲情容易引发共情。


如果说辛弃疾所表达的是中年之乐,那么“儿孙绕膝奉酒”所表达的又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受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结婚生子似乎是每个人的必然归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随著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开始多元化,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有些人甚至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但是,有些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却没有孩子,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庭”。我们国家最早的丁克家庭已经退休了,没有子孙后代,真是太残忍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丁克一族在中国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很多年轻人有生育能力,却不愿意生孩子,这个思潮进入中国之后,影响了中国很多年轻人。以社会进步、人性解放为视角,丁克家族的出现,恰巧说明我国已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发展的阶段。


引发轰动的丁克思潮一开始并不被很多人理解,毕竟,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千年,没有孩子,许多人不禁要问,那你是为了什么而活?丁克一族可以很坦然地告诉你,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落入俗套。


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丁克一家见得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高,一些中低收入者无力承担高昂的育儿和教育费用。

生而有养,养而有德,养而有才,相反,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不如不养,这样自己也轻松,不必承受这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另一种人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抚养一个孩子,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清晰的计划,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比抚养孩子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各自的领域风风火火,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三人一间,四季如春”的生活。

一时间,丁克之风盛行,大家从最初的过分关注,慢慢变得习惯,毕竟每个人对自己生命中的成功与幸福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些老一辈的人虽然接受不了孩子选择丁克的事实,但也感到非常无力。


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丁克家庭已经退休,他们的晚年是否过得很幸福?丁克家庭的前提一般是夫妻双方都有双份工作,有生育能力,但主观上不想要孩子。


因为没有孩子,丁克家庭在经济上确实比养育孩子的家庭好,毕竟养育孩子需要花很多钱。与那些需要养育孩子的家庭相比,选择丁克的人在职业生涯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丁家在职场打拼的时候风光无限,在刚退休的时候身体又好,丁家的人活得也比较潇洒,真正的“春暖花开,秋高气爽,夏风吹,冬雪飘。如果没有闲事挂心头,就没有美好的时光。”


生与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谁也不能回避,丁克家族中身体较健康的一方往往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在将另一半送走后,留下的只有他自己,没有他知冷知热,嘘寒问暖。到了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只能靠养老院、保姆、护工,才能遇见亲人,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机率微乎其微。思想上的孤单,精神上的寂寞,十分凄凉。

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就是丁克的家人,但还未退休,他就已深感遗憾,因为选择了丁克,他的父亲在临终前也没有宽恕他,留下了遗憾。康辉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定要有个孩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孙绕膝是对晚年幸福生活的一种描述。人多势众,心烦意乱,但那也是甜蜜的负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大家子人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吃喝喝,这种日子,是许多丁克家庭最后羡慕的日子。

遗憾的是,当丁克家庭体会无儿无女晚年生活凄凉时,往往为时晚矣,毕竟生儿育女是有年龄限制的,特别是女性,过了一定岁数难以生育,生孩子也是危险的。


发布人:70c1****    IP:120.244.1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