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岛第一夜
全国护理“冠军”去了趟养老院
本报记者 葛辉 夏凌
渔港的夜,静悄悄。这是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90后护士长曹媛来到舟山嵊山岛的第一个夜晚。她是因为响应“海岛支老”的号召而上岛的,作为第九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接下来的半年里,她将用自己的护理技能和管理经验为这里的老人服务,并帮助培训岛上敬老院的养老服务人员。
你们真的来了
白天跟着杭州市民政局领导走访慰问,晚饭匆匆扒了几口后,终于空了下来。曹媛没有回住所收拾行囊,她对一同前来支老的小伙伴周晨蕾说:“出去‘荡一圈’(杭州话‘逛一下’)呀?”22岁的周晨蕾秒回:“好呀。”
嵊山岛的路很多上坡下坡,人们休息得早,街上特别安静,两个姑娘的身影被昏暗的路灯拉得很长很长。她们没有去海边散步,而是“随意”荡到了嵊山镇中心敬老院。
一楼的几个房间都还亮着灯,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响。曹媛礼貌地敲了敲门。
“是谁呀?”78岁的周奶奶在里面问。53岁的护理员夏海芬开了门。曹媛热情地自我介绍,说今天先来“探探门”。
“欢迎欢迎!快进来坐。”夏海芬说,早听镇里的领导说会有专业护理员过来,没想到真来了。
做好“传帮带”
敬老院目前有老人12位,工作人员3名,之所以叫“工作人员”,是因为她们做的工作不仅是护理,还包括敬老院里的其他所有活,如做饭、打扫等。夏海芬告诉记者,每天忙就算了,最麻烦的是她们专业护理技能不够,在照顾院里的两位失能老人时,经常感到无助。
周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失能老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她,行动十分不便,只能在旁人的搀扶下,以小碎步移动。见老人想起身,曹媛忙上前帮忙,只见她一手搀扶老人手臂,一手撑在老人的腋下,五指张开,既稳又轻柔地将老人撑起。老人慢慢挪动脚步,曹媛鼓励她不要害怕,自己会在边上保护好她的。
夏海芬也加入进来,两人一边一个搀扶老人绕床走了一圈。期间,曹媛不时提醒夏海芬动作要领,她说,对于这种情况的老人,要鼓励激发他们残留的行动能力,延缓失能情况的加重。
“我们两个护理员能照顾的老人也就这么几个,但如果我们做好‘传帮带’,把专业技能教给当地的护理员,就可以辐射到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这是海盗支老行动的意义所在。”曹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方言是捷径
“慢慢来,手能撑就撑一下。”曹媛对周奶奶说起了新学的嵊泗话。但奶奶摆着手说:“听勿懂,听勿懂。”曹媛腼腆地笑了:“那我先说普通话吧,加紧把嵊泗话练好。”
在来海岛之前,支老的护理员自行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入了解当地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获取海岛老人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语言问题或许是第一个阻碍。上岛之前,有心的福利中心领导就组织队员们学说嵊泗方言。
爷爷称呼“阿爷”,奶奶称呼“阿娘”,叔叔称呼“速速”,阿姨称呼“阿伊”,大伯称呼“阿爸”,大妈称呼“阿妈”。这些,曹媛已熟记于心。院里还精心整理了常用句,请嵊泗电视台播音员录制了音频,用于练习,比如“您去过老年食堂吃过饭吗”“饭菜质量怎么样”“平时谁在照顾你”“买菜烧饭有没有困难”……
曹媛每天跟着学,她发现嵊泗话和杭州话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喜欢用叠词。这次试说方言失败,曹媛说自己回去还要多多练习,这也是走近当地老人和护理员的一条捷径。
9点,老人们入睡了,曹媛和周晨蕾走回住所。晚上的海风出奇的冷,曹媛紧了紧外套,说:“3个月内不能回家,明天得让家人寄点衣服过来。”
________/ 延伸阅读 /
亲手制鲜花
送给老母亲
本报记者 夏凌
5月9日,“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开展的第3天,入驻嵊泗县枸杞乡的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支老队员金玉姬、沈丽娜,为枸杞乡敬老院的老人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母亲节活动。
“我们刚刚上岛,对这儿的情况还没有完全熟识,但既然来了,就总想着要为老人做点什么才行。”金玉姬告诉记者,恰逢5月9日母亲节,就和养老院院长商量,可以组织一个母亲节活动,让老人们过一个难忘的母亲节。
母亲节的前一天晚上,金玉姬和沈丽娜利用院里有限的材料,手工制作了小红花。母亲节当天,二人走进老人们的房间,送上小红花及美好的祝福。收到小红花的老人们先是惊讶后是开心,在接过花的一瞬间露出甜蜜的微笑。“我感觉,那一刻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沈丽娜说。
当天,金玉姬二人在养老院工作人员协助下,组织老人们围坐一堂,唱响《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老人们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本文来源:浙江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