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出了一个游子回乡的尴尬奇遇。我们这一代农民工虽然没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但是也是经常漂泊在外,村里新添的人口也的确认不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闹出“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话。随着就要步入老年行列的我们,真的是越来越思乡,总想着有那么一天回到家乡,过那么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说起这个话题,小时候农村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那个时候多么无忧无虑,玩泥巴,偷瓜果 ,摸鱼虾,斗蛐蛐……大人去生产队干活,小孩子随心所欲的过家家;每每到吃饭的时候,还得父母满村吆喊吃饭了;每天放学不是回家,而是约着同伴海天海地玩耍。
那时候生活是苦了点,能吃上白面馒头就是非常幸福的事,可是每天又过得是那么开心。吃过晚饭,一村的小伙伴聚集在寨门口,捉迷藏的,摸瞎人的,猜星星的……“打仗”游戏最好玩,分成“八路军”和“鬼子军”,往往谁都不愿意做“鬼子军”,只能剪刀石头布来决定。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以“八路军”胜利而结束。不知不觉玩到夜深了,都依依不舍,约定明天继续,各自回家去了。
冬天的夜非常漫长,每天天不亮就醒来,抬头看看,天依然黑着。经过漫长的等待,天终于微微发亮了,起床起床……洗了一把脸,上学去。寒风吹着,小手冻的红红的,心情依然亢奋。那时候没有电灯,教室里点起自制的煤油灯,放声晨读。天大亮了,灯也熄灭了,老师开始讲课了。
农忙季节学校放假了,大人下地,孩子也跟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撑口袋,捡麦穗,推车子,送茶水……天气炎热,来了一个卖冰棍的,大人会买一些犒劳犒劳。那冰棍真是凉甜解渴,吃上一口,爽极了。离开了那时那地,现在怎么也吃不出那个味道了。小孩子最高兴的是农忙结束的时候,生产队长会让人采购一些瓜果,以此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把买回来的东西,按户分堆,抓阄分摊。孩子们早准备好装瓜果的篮子,等着抓阄的结果。那黄瓜,那番茄是那么香甜可口,儿时的味道至今难忘。
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作为第一批的农民工走进了城市。殊不知这一去就是几十年,把青春,把汗水都献给了城市的建设中。几十年的打工生涯,早以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可是家乡的影子始终萦绕心头。什么时候在回到家乡,不用出门打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越来越浓,难道真的回不去了吗?
一年之中,也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和村里人聚聚,平时的时候,你回来,他没有回来;他回来,你没有回来。只有春节,农村才能找回当初的热闹景象,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小时候的玩伴一起吃个饭,喝个酒,打打牌,叙叙旧……时日短暂,春节假期就要结束了,又要各奔东西,只有相约来年再聚了……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最终是要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作两间平房,一个小院,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