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打着养老旗号搞非法集资!警惕,老年人财富正被犯罪分子盯上,四大套路中招最多
2021-05-26 17:08  浏览:25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银发大潮下,老年人手中积累的规模可观的财富,正被犯罪分子盯上。


租下某景区的建筑用于“建设养老院”后,某老年产业公司人员通过散发传单、熟人介绍、参观考察、讲课动员等宣传方式,吸引老年投资人,以缴纳养老床位预订金可领取福利补贴作为返利为诱饵,共计吸收200余名投资者人民币1210万元,给投资者造成实际损失955万余元。


近日,中国老龄协会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日联合在京发布2020年全国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上述诈骗案只是冰山一角。去年结案的涉老案件超过48万件。


去年全国各级法院结案涉老案件超48万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上人口为2.6亿人,占全国人口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老龄化背后的养老床位不足、服务不够,保障不足等成为社会问题。犯罪分子正是瞄准这一痛点,频频将非法集资的手升进老年人的口袋。


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涉老民事案件42.10万件,涉老刑事案件3.06万件,涉老行政案件3.03万件,合计48.19万件。涉及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保护的民事案件10.57万件,刑事案件395件,合计10.61万件,占全部涉老案件的22.02%。


总体上看,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既包括涉老民间借贷纠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案件数量较高的涉众案件,也包括了涉及养老地产、基金理财、以房养老、商业健康保险、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等新型案件,基本涵盖了老年人投资理财活动的方方面面。


瞄准高龄有钱人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手中积累了规模可观的财富。而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数字鸿沟”问题比较突出,风险辨识能力弱,证据保存等法律意识不足,自身权益容易受到侵犯。犯罪分子实施一次诈骗,就可能榨干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掏空老人“养命钱”、“棺材本”。


2020年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受侵害刑事案件中,超九成为非法集资类犯罪。犯罪手法上,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非法集资案件依然高发。


涉老刑事案件按照排名前三的罪名、数量和占比来分,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295件,占比74.68%;集资诈骗罪73件,占比18.48%,合同诈骗罪11件,占比2.78%。


案例1:


某银行业务经理林某因推荐的理财产品与客户陈某产生联系。2012年12月,林某声称有一个高档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机会,年收益10%且风险由自己负责,劝说陈某投资80万元。但投资期限届满后,陈某仅收取到了16万元利息,本金并未返还。


案例2:


邱某伙同毕某成立养老公司,以老年人为对象,通过口口相传、发放传单、组织参观等方式制造公司盈利状况好、经营规模大、还本付息能力强的假象,以年化收益率24%的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老年投资者信任,并与他们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非法吸收资金人民币计250万余元,造成60余名投资人经济损失人民币计220万余元。法院判处邱某有期徒刑十年。


四部门联合发文提示养老非法集资风险


日前,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出,近期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风险提示归纳了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四个:


1.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一些机构明显超过床位供给能力承诺服务,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以向会员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者为会员卡充值等形式非法集资。


2.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非法集资。一些机构或企业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以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或者以长期出租养老床位、销售养老公寓使用权等名义,通过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承诺高额利息、“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集资。


3.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一些企业不具有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为主要目的,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实施非法集资的行为。


4.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非法集资。一些企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签订“借贷”或者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进行非法集资。


百万用户都在看


彻底乱了!总统、总理和国防部长全被逮捕,9个月两次政变!中国大使馆紧急提醒!全球反恐面临大考?


"牛市旗手"飙涨原因找到了?这份名单秀出券商"硬实力",财富管理成效渐显


半导体告急?台湾疫情再升级,台积电一工程师确诊,全球缺芯潮又来?汽车巨头扛不住了,多处工厂停产


周末重磅!央行紧急回应汇率,金融委也有提及,密集回应有何深意?美元长期走弱,如何影响人民币资产?


重大突发!5家银行被罚3.66亿,什么情况?银保监会连开11张罚单,这些都是违规重灾区,监管也有新表态


神仙操作?大宗商品暴涨,上市公司炒期货却巨亏,还是董事长亲自带队!做空做多两头挨打,监管紧急发函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本文来源:券商中国


发布人:110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