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每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要进行调整?实际上,这是一项社会政策,主要目的是确保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重点突出兜底线的作用。同时,这也是退休人员理应享受的养老待遇。但是,养老金的调整也是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不是盲目调整。每年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和水平的确定,主要与以下2个因素有关:一是经济增长因素,主要包括职工平均工资的因素和物价水平因素:二是社保基金支付能力,要确保可持续发展。下面结合问题,做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每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要进行调整?
1.调整养老金,是国家保障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社保政策要求,有利于增强退休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调整养老金,是退休人员理应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保缴费满15年,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即可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养老金。也就是说,缴纳了养老保险,理应享受相应待遇,这也符合保险的基本性质。
二、每年养老金的调整幅度和水平的确定,与哪些因素有关?
1.经济增长因素。主要包括职工平均工资的因素和物价水平因素。每年职工平均工资和物价水平都呈上涨趋势,一般在8~10%左右。平均工资和物价水平在提高,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在提高。而养老金作为退休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不上涨,将直接影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一些基本生活需要很难得到满足和保障。
2.社保基金支付能力,要确保可持续发展。从2005年至今,我国养老金已经实现16连涨,不出意外,2021年养老金将实现17连涨。但是,近年来养老金的增长幅度在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2005~2016年的平均涨幅在10%左右,2017~2020年的平均涨幅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方面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逐年上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社保基金缺口比较大,需要全国统一调配资源。社保基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为了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在增涨幅度上,逐年放缓。
注意: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数。人口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
写在最后:
1. 每年调整养老金,符合我国社保政策,也是退休人员理应享受的养老待遇。
2. 如果平均工资和物价水平再上涨,养老金不涨,那么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很难得到应有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人口抚养比增大,平均1个劳动力需要承担2~3名非劳动年龄的人口抚养负担。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