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遇便注定缘分一场。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来到我地世界。
一,导语
至于老年人找伴这个话题,似乎永远都由说不完的话题。
有的人愿意找,有的人不愿意找;有的人愿意再婚,而也有的人只愿搭伴。
那老年人搭伴或再婚,婚前财产怎么处理呢?婚后的生活费由哪方来支付呢……
当然,很多人都会说财产公证,为的是保护各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就是所谓的先小人后君子,防患于未然。
那婚后呢?
有谁来出生活费用呢?或者是怎么样的分摊比例呢?婚礼宴请、人情事实这一块,又有谁来支付合适呢?
真正在一起过日子,就要把很多事情事先规划好,特别是关于钱的问题,毕竟是再婚家庭,把理说到明面上,比什么都强。
所以,很多老年人再婚时,都会提前说好怎么分摊家庭费用,怎么处理家庭关系。
二,真实案例
讲述者:宋梅,61岁。
01
跟徐老师相识,纯属是一场偶然。
那天,我跟邻居张姐去逛街,恰巧遇到了他之前的同事徐老师,就一起聊了一会,然后接近中午的时候,一起吃了顿饭。
刚开始,徐老师要请客,可我觉得他毕竟是张姐的同事,不是我的同事,断然拒绝,然后笑着说AA 就挺好啊!
从那之后,我们充其量算是一起吃过饭的普通朋友吧(或许,连朋友都算不上)。但事后,他从张姐那里要了我的微信号,时不时地给我发个微信。
02
他要么约我一起出来健身,要么问候我每天过得怎么样。
时间长了,竟然幻想:有个人关心真好,心情不一样,每天都是美美哒,要是找个人一直陪在身边就好了。
跟他交往了一年左右,就当普通朋友,谁都没有谈到“再婚”或“老伴”这些字眼。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张姐突然找到我,一本正经的问我:你觉得徐老师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啥想法?
我说还好吧,张姐听我说到这里,说:既然不错,那就两个人一起过呗,他孤单,你寂寞,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春天,不孤单、不寂寞。
03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
但总觉得太麻烦,都那么大年龄了,万一因为再婚引发与孩子间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不值当;但如果只搭伙过日子吧,我又没有安全感!
张姐看出了我的犹豫,也猜出了我的疑惑,于是,就说:对双方的子女来说,父母再婚,他们是受益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如果因为担心各自的财产和房产,做好财产公正,一切就可以万事大吉。
听完张姐说完,不安分的心更加渴望~在晚年的时候,能有个人疼自己、爱自己、呵护自己。
04
于是,在张姐的牵线搭桥下,我们顺利成为了夫妻。
在婚前,张老师信誓旦旦的向我承诺:婚后的一切消费开支,都有他来出。
我本来想问问他怎么分摊的,谁曾想,我还没来得及说,他就主动开口了。不由得在心里,多了几分钦佩和欣喜。
婚后,我们住到了一起。
起初,我们有过一段难忘而甜蜜的时光。他正像当初承诺的一样,承担家里的一切开支,但慢慢地,他开始对我的花销有了意见。
每到月末的时候,他都会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这个月的花费那么高呢?我记得没买过什么大件啊!看来以后要省着花了。
05
虽然是他自言自语,可在我听起来,专门就是暗示我的。
他原来都是每个月给我4000块钱,用于生活开支,可现在一个星期只给我400,还说什么要攒钱,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我们一起去买东西时,他总是嫌我不会过日子,只知道买最贵的,不知道买实惠的。
有时候,为了三毛两毛的菜价,啰嗦一路,我听着就特别膈应。
结婚前,甜言蜜语,说什么钱不重要,感情才是最关键;现在呢?婚也结了,感情也有了,但又开始说钱要省着花……
如果婚前,你就对我说生活费用怎么平摊,我也能理解和接受,毕竟是两个人结伴相互照顾、相互取暖、相互呵护。
但现在倒好,婚前怎么都行,婚后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像是上当受骗的感觉。
三,小结
其实,老年人再婚,本来就是个很敏感的话题。
这里边牵扯了太多的鸡毛琐碎和利益纠葛,往往过着、过着,就忘掉了初心,以至于后来计较的越来越多,谁都不愿意向对方低头,所以,关系也会随之变得糟糕。
老年人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目地是身边有个伴一起度黄昏,牵手共进看日落,在这个漫长的旅途当中,克服寂寞、消灭孤单,获得温暖和关爱。
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而不是对之前的承诺朝令夕改,对伴侣斤斤计较。
只有做到按照承诺办事,才不会产生分歧。
另外,对再婚伴侣要坦诚,能做到的再承诺,做不到的就不要乱承诺,免得会为以后的生活埋下定时炸弹。
往期更多精彩,点击即可观看:
再婚搭上晚年的老人:老伴是否有钱跟我关系不大,人品才是关键
老人倾诉:多子女家庭,财产属于儿子、儿媳,养老则由女儿负责
七旬老人的幸福箴言:做到这五点,幸福自己,快乐子女,造福后代
53岁大姐的幸福选择:退休后,继续找工作赚钱,过得充实又快乐
50岁大姐逢人就说二婚丈夫的不是,三年后,他成了别人的好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