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铜育儿
年轻人结婚以后,生孩子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各种催生的场景纷纷袭来,邻居催生、父母催生以及社会催生,仿佛不生孩子,就会成为“另类”。
人就怕对比,当父母看到孩子的同龄人,大多婚后生了孩子,他们跟着着急,加上邻居的看法,将矛头对准孩子,劝他们赶紧生。父母说服的理由非常多。
我们年纪还行,可以帮你带几年孩子。
你看比你小的都生二胎了,你都三十好几了,一个孩子都没有。
一年内让我抱上亲孙子,你们要抓点紧啊!
你什么时候生孩子呢?快30了,该生了!
催生,不仅只有普通年轻人会遇到,一些明星、名人也会遇到。小S说,你要为生孩子而生,不要为了父母而生。蔡康永力挺小S,面对父母催生,要坚决说“No”!
当初小S刚做了妈妈,要看小宝宝能不能入了“法眼”,再选择是否要抚养。她是有退路的,可以过户给姐姐大S。事实上,真的是姐姐帮她抚养女儿,等到女儿把大S当亲妈时,她才将其接回身边。两姐妹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吃了很多苦,大S心疼妹妹,才帮她带孩子的。
有位教授建议把生孩子与养老金的数额挂钩。意思是生育与养老、社保捆绑,多“劳”多得,不生“收获”会变少,这样做更有意义。
等于家里多一个成员,多领一份收入,不愿生就会损失掉一部分利益,从资本的角度去奖罚,如保障房、养老金等,这些都涉及个人的利益。
分析:生与不生应考虑现实情况
富裕阶层不受影响
教授的建议会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富裕家庭在经济方面占据优势,生育孩子不必考虑养育、教育问题。而且不用考虑养老金、保障房、社保的问题。这类群体想生育,不必用制度奖惩去左右,几乎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普通阶层缺钱问题
而普通家庭生育,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资金问题,很多家庭卡在这个环节。如果钱的问题解决了,也就解决了大部分生育问题,除非身体原因根本不能生育,但是也有女性借助试管助孕技术生育宝宝。
我有一个师哥就是这样,他们夫妇结婚多年未孕,花钱做了试管婴儿,现在他的女儿已经4岁多了。
生育与事业相悖
记得回老家,很多人问有没有生二胎的打算,我一般是实话实说:没有计划。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是孩子没人带。不舍得把孩子放家里成为留守儿童;留在身边又要牺牲一个人的前途,生育付出的代价太大,大概率会前途尽毁。这或许是一个鱼和熊掌的问题。
读书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混进城市,却成了城市的“边缘人”,守着孩子,喝着“西北风”。孩子想要的东西,你给不了。反而成为家人口中的“失败典型”,因为大家对你有高期待,因为你读书花钱了,所以你必须要比没有读书的更有优秀,体现出现的价值就是能赚钱,这就是现实。
其实,从某种意识上讲,你已经和老家人成为两种世界的人。从生育、育儿、赚钱等方面,优先顺序存在思维差别。
打击不婚不育者的积极性
很多人不愿意结婚生育,想做一名不婚主义者。如果将生育与个人养老、社保等挂钩,很可能会使他们更不愿意结婚生育,与其走入婚姻,不如自己多存钱,将来找一个条件好的养老院。
正如一个宝妈所讲,产检费都不给免,还要鼓励多生育?如果不生育,把剩下来的钱和多赚的钱加在一起,不比养老金少吧。生与不生是个人权利,并不是个人的义务,这个要靠自愿。
可见,如果靠奖励刺激不了多生育,惩罚更是无益。多想办法改善生育环境和福利制度,让女性敢生、愿意生,减少生育压力和顾虑,才是提升家庭幸福的解决之道。
女性不愿生育的思考
事实上,提出生育与养老、社保挂钩建议后,反对最多的要数女性了。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毕竟生育要靠女性的子宫的,这需要心甘情愿才好,不应被当成生育工具。
生育环境并不能让女性放下包袱,生育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暴问题、丧偶式育儿、校园欺凌、食品安全、孩子教育等问题,困扰着女性的生育积极性。
其实,是否生育,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营造的问题,内因包括夫妻是否自愿、是否做好心理准备、经济条件是否成熟以及孩子谁来带、身体是否适应生育、伴侣是否称职等;外因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如何,包括食品、治安、教育等。
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丈夫有家暴倾向,通过外因压力让女性生育,不仅女性感受不到幸福,也为孩子的成长堪忧。如果父母都能尽职尽力养娃,就不必有人建议父母持证上岗了。
由此可见,生育需要一个外部环境的塑造,以促进孩子有利成长为基础。当父母满足生育条件后,就会自然而然生育孩子。如果通过威慑的手段催生,反而会让人反感,等于与普通家庭背道而驰。
对于以上话题,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