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摘掉穷帽过丰年——西海固农民年“味”里的脱贫故事
2021-02-14 14:19  浏览:45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新华社银川2月14日电(记者谢建雯、陈泽安、唐如峰)在中国,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看着一盘盘热菜端上茶几,儿孙们围坐一圈吃饭说笑,七旬老人沈克俭觉得幸福又感伤。

“现在想吃啥有啥,基本天天在过年。”沈克俭说,“社会这么好,我们却老了。”


除夕当天,沈克俭(右二)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受访者供图)

沈克俭家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沈家河民俗文化村,这里地处西海固地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对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西海固人来说,“穷”的印记根深蒂固。记忆中,年是一顿饱饭、一碗白面。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能吃一盘萝卜馅饺子、一桌子洋芋宴就算“奢侈年”了。

“以前过年吃顿肉可不容易,现在为了健康反而不能多吃了。”沈克俭说,现在他和老伴儿更喜欢吃蔬菜。芹菜、黄瓜、辣子、菠菜等时蔬前些天就已经置办好了,孝顺的孩子们还送来苹果、橘子、瓜子、糖等年货,摆满了炕前的茶几和柜子。

尽管物质充足,年“味”丰富,老人还是坚持节约粮食不浪费。对受过穷、挨过饿的老一辈西海固人来说,曾经过年如过关。

48岁的郝来武与沈克俭同村,他没经历过这么难过的年,小时候还一直盼过年。虽然那时,他们几兄弟每人只能分到10个炮仗,但他省着放也能玩到过完年,“都是穷开心么”。

郝来武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瓜子都要拿碗量,到别人家拜年,能分到五六个糖就是最开心的事。自家吃黑面馍,招待亲戚时才能吃上白面馍,过去这种现象在村里很常见。

“哪像现在,谁家不是七个碟子八个碗。以前缺衣少食,过年串门还不好意思。现在进村就是进家,走到谁家,都有啥吃啥。”他说。

这种变化得益于中国的脱贫攻坚。沈克俭和老伴儿因上了年纪,缺乏劳动能力,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精准扶贫以来,老两口被纳入政府兜底,每月总共能拿800元钱低保和养老保险,而得益于政府健康扶贫政策,老两口住院看病产生的医疗费用大部分都能报销,不用小病拖、大病熬。

年前,老伴儿因冠心病,在县医院住了10多天,自己只花了一千多元。“现在政策好得很,基本报完了,就交个门槛费。”沈克俭说,“老一辈人没享受到的,我们都享受到了。”

郝来武家也曾因缺产业、缺资金,一直是村里的困难户。这些年,在政府就业技能培训支持下,外出务工成为许多西海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其中就有郝来武几兄弟。靠打工,一家人不仅脱了贫,还盖了13间新房,宽敞亮堂。

今年,为响应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号召,他在内蒙古打工的两个兄弟选择了就地过年。“人没回来,心在一起。”48岁的郝来武说。


郝来武在自家正施工的窑洞前留影,他准备把窑洞改造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

新华社记者 谢建雯 摄

这些年,物质生活充足的同时,沈家河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丰富。这里有剪纸、刺绣、秦腔、农民画、皮影等10多项非遗项目,是远近闻名的“非遗村”。为此,郝来武兄弟还准备借助文化旅游,盖八孔窑洞发展农家乐。

“上次游客来没找到住的地方就走了,我想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发展农家乐,现在盼头大着呢。”郝来武说。

沈克俭也有盼头,他盼着自己和老伴儿身体健健康康,看着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吃团圆饭、贴对联、包饺子……过年还是那些习俗,但日子却越来越好了。”他说。


发布人:ba8e****    IP:120.230.0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