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飞
众所周知,中国人一直很喜欢存钱,懂得居安思危,以备不时之需,可以借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所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常年位居全球第一,10年前这个数字是50%,现在虽然降落到45%,仍是全球最高的,因此我国也被称之为“储蓄大国”。
编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的人依然是喜欢精打细算,但有的人则喜欢上了享受;有的人依然喜欢存钱,但有的人觉得应该过“今早有酒今早醉”的生活,虽然说这两种人都没有错,也无法去指责那一类人,因为会产生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现在人们“金钱观”产生了变化。
据蚂蚁金服旗下的一个理财平台“蚂蚁财富”和富达国际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所有受访者中平均每月的存款金额为1052元,而在18岁到34岁的受访者中平均每个月的存款金额为994元,也就是说在18岁到34岁的受访者中平均每年存款金额仅为11928元。
编辑
同时还有一组数据值得人们关注,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达到饱和状态、消费巅峰都是透支的假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5.6亿人口存款为零,其中80、90后人均负债更是高达13万元。然而随着2020一场疫情的爆发,企业纷纷停工,导致大多数人都失去了经济收入。于是不少人纷纷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那么存钱和不存钱的两个人,未来究竟有多大差距?
财富积累的差距。存钱的人假设他们每年存2万元,5年后就是10万,还要加上这几年理财所得,利息应该能多上1万多块钱,5年后的积蓄就能达到11万左右,不存钱的人则相反,花钱没有节制,他们在5年之后,依旧还是月光族,说不准还透支着信用卡。
编辑
面对突发事件的差距。挣钱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未来儿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当家人生病时可以及时去医院看病等。拿这次疫情举例:全国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工作。有存款的人悠闲自得,正好利用休息在家的时间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没有存款的人,每天一睁眼,房贷、车贷以及各种生活费用像大山一样压得喘不过气来,盼着疫情的快点结束,能早点出去工作挣钱。人活着是需要成本的,没有钱,就意味着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实的世界,没有钱会寸步难行。
理财经验的差距。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懂得存钱的人有了一定稳定的积蓄后,不甘满足于现状,并且也有足够多的资金让他有勇气去尝试更多“钱生钱”的方法,学习更多的理财经验,学习投资,久而久之找到自己合适的理财方式,用小资产去挣大钱,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财富之路。而不存钱的人,哪怕遇到赚钱的机遇也没有资金去周转和启动,也没有理财的经验,自然就放弃了。
编辑
未来计划的差距。存钱的人会有这良好的存钱习惯,他们会有计划地花钱,让自己存钱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不会把金钱浪费在一些没必要的开销上,把钱花在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各方面投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自己变优秀这也是一种隐藏的财富,或者他们会计划什么时候买车买房;不存钱的人会感觉自己越过越穷,想要提升自己也没有足够资金,更不要说有什么资金买房买车。
退休后的差距。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家庭开销大,能管好自己的小家不啃老就不错了,所以,养老还得靠自己。存钱的人退休之后有着养老金有着存款,每天可以去跳跳广场舞,下下棋,偶尔还能跟小伙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存钱的人退休之后,靠着一点养老金维持着生活开销,遇上儿女不孝的,生个病需要钱时还要看他们的眼色,很寒心的。总之有存款的人晚年生活质量比没有存款人的生活质量高。俗话说“在该奋斗的年龄,你选择了安逸”,这也许就是不存钱的人的写照吧。
编辑
在电影《飞驰人生》里有一句台词:“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你才有底气,去迎接未来道路上的一切风风雨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才不至于谎了心神;手里有钱,遇事不慌。人不论在什么年龄段,都要有未雨绸缪的计划。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存钱,有多少花多少,没有储蓄的意识,等到需要用钱时就开始慌乱了。
编辑
因此,存钱还是很有必要的。给自己存一些储蓄,能够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地过每一天,应付突发事件,学会理财也未尝不是一件良好的习惯。懂得储蓄的人,人生会变得更自律,人生规划也会更加明朗,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谁不是对钱财有规划的呢?“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今天不想明天的事儿,这种观念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风险,没有谁的生活能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谁能意料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手中存些钱,给自己留一份保障,这是比较明智也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本文由大话企业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