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农民的养老金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但细细想来,农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依靠土地来生活,而城镇居民因为没有土地创收这一优势,因此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取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才诞生了城镇居民养老金这一概念。
那么,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在一些政策的作用下可能会失去一定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即通过土地获得收入这一来源,那么国家是否会出台相关政策来补充农民这方面的缺失呢?
我国这一地区去年已经率先在当地试点,让农民也享受上了“养老金”待遇!
2020年7月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为了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当地率先出台了《北戴河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方案(试行)》,为当地依法被征收集体土地的农民集体入了“养老保险”。按照该实施方案的规定,当地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养老金每月增加了400余元。
在当地社保机构的全力工作下,北戴河区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年底都顺利拿到了自己的“养老金”。
秦皇岛北戴河区的这一先行示范,为我国农民养老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农民养老金作为较为特殊的一类资金项目,实现了土地换保障,将农民从土地保障里提升了保险保障当中,也为征地和城镇化平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国家为农民、农村、农村事业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既要保住耕地红线,又要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还要为农民考虑长远的保障。更多三农新鲜事,请关注农事小棉袄!也欢迎您在评论区与小棉袄进行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