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龄化社会,理发、洗澡等涉老“小微”问题备受关注。
在浙江省,针对“小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体携手参与到助老服务当中。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这些“小微”服务现场,在老人家门口,有免费理发摊、流动助浴车、随叫随到的爱心车队……老人说,有了这些贴心服务,生活更方便,养老更有尊严了。
爱心车队让就医之路更通畅
“李大伯,我到了,你们可以下来了。”黄飞华是杭州朝晖街道应家桥社区黄飞华爱心车队的队长,李大伯是他结对帮扶的其中一名老人。随后,把老人扶上出租车,他径直朝杭州市中医院开去。老人就医结束,黄飞华又及时开车到医院,把他接回家。
这样的助行之路,黄飞华已“跑”了20年。2001年,住在他家楼下的一位老人去医院就诊打不到车,十分着急。于是,老人家属试着联系了开出租车的黄飞华。黄飞华得知后,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从此,热心的他走上了为老人助行的公益之路。
2014年,在应家桥社区及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支持下,“黄飞华爱心车队”正式成立,队员有200多人。
去年春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车队不少“的哥”主动请缨,接送需要血透的老人去医院。据统计,仅去年1月24日至7月10日,黄飞华爱心车队接送血透病人达2000余人次。
开在墙门里的“银丝坊”
上周末,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的公益服务点人气火爆。88岁的蒋大爷笑呵呵地说:“志愿者到社区里给我们这些老街坊理发,每个月至少一次,从不缺席。”
为了老人的“头”等大事,21年的时间里,张能庆从一名职业理发师变成全职公益人,他带领志愿者扎根社区,已为近10万人次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时间回到2000年,温州人张能庆带着一技之长来到杭州,在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开了一间理发屋。上城区是杭州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区域,张能庆很快发现,老年人是店里的主要客流。随后,张能庆专门为社区老人印发了400张理发劵,老人凭券理发每次只要3元。这样的亏本生意做了10年,直到2010年理发屋关门歇业。
“你店关门了,我们理发不方便。”闭店几个月后,许多老街坊找张能庆“吐苦水”。为此,张能庆开启了每月一次在小区门口的摆摊服务。“最忙的时候,从早上8时到下午2时,一把剪子一刻不得闲。”
众人行,行得远。2014年,张能庆在上城区民政局注册成立“张能庆公益服务站”,推出“银丝坊”等五大公益助老项目。目前服务站已有16名理发师、1000多名志愿者。提供理发服务的同时,“银丝坊”还逐步拓展了科技助老、心理抚慰、生活辅导、法治宣传等多项公益服务。
贴心服务送到偏远海岛
一大清早,曹杏娣和舟山市定海区“美之声”演唱团的团员们在码头集合。当天,他们要赶赴3座海岛,为岛上老人送服务。
十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曹杏娣带领成员,每月如约赶赴东岠岛、西岠岛、摘箬山岛等7座小岛,探索出一套集理发、测血压、文艺演出等于一体的下小岛志愿服务模式。
在摘箬山岛李阿岳老人家中,团员们一边与老人话家常,一边熟稔地“开工”。准备剪发推,打热水,戴围布……为老人理发后,还要继续帮他擦身。这边老人刚换上干净衣服,那边已有团员接手清洗换下的衣物。小屋里欢声笑语,一扫之前的空寂。
65岁的曹杏娣是“美之声”演唱团的负责人,也是“东海渔嫂”助老员。2008年,她与其他文艺爱好者一起创立“美之声”演唱团,并将“美之声”打造成一支集文艺公益演岀、志愿服务、助老关爱的团队。
至今,“美之声”演唱团已吸纳文艺爱好者、有各类专业技术特长的团员120余名,这支助老团队仍在不断壮大。
让高龄老人“沐浴”幸福
“我们已为45位老人提供免费上门助浴服务。”4月26日,湖州慕夕公益组织发起人41岁的陶青告诉记者。她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医院西南分院新增的助浴点马上启用了,符合条件的老人都可免费来洗澡。”
2019年,有着20年护士工作经验的陶青转到湖州第六医院行政岗位。“几十年临床工作,让我看到许多老人因为生活无法自理,丧失了最基本的尊严。”陶青说。转岗后,她便着手把心中这个念头付诸实施。去年12月,她与另外4人自筹资金,组成慕夕公益组织。目前,该组织专注于一件事——免费为90岁以上高龄、残疾、低保特困老人上门助浴。
今年元旦刚过,“慕夕”就为一位半身不遂的七旬老人提供上门助浴,这也是团队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因为事先已到老人家中摸过底,所以除洗浴用品,志愿者还带上了取暖器。记者注意到,洗浴过程中,志愿者会用一块“遮羞巾”盖住老人的隐私处。洗浴结束,还要为老人再次做健康评估。整个过程持续3个多小时。服务结束后,老人握着志愿者的手说:“我很久没有这么舒服地洗过澡了,谢谢你们。”
已接受上门助浴的老人中,有97岁的独居老人,也有长期卧床的老病患……他们中的不少人已多年不曾舒坦地洗个澡了。
如今,“慕夕”成员已增加到200多人。但陶青表示,要满足更多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一位老人助浴需要5个人,包括医生、护士、助浴师。每服务一位老人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还不包括前期上门摸底和身体状况诊断,我们现在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做,所以一周能助浴的老人最多3位。”陶青说,且助浴需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目前团队中能真正“上手”的只有20多个人,接下来的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等,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一次次搬运洗浴器材、一层层爬老旧小区的楼梯……即便在冬天,每完成一次服务,志愿者们都会累得大汗淋漓。可看到老人洗完澡后的笑脸,陶青总会和同伴们说:“我们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