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入实,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丰富党史学习内容,创新文明实践形式,持续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等暖心行动,传递党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宣讲党的民生政策,用行动温暖民心。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传递党的亲情关爱。5月25日至6月4日,安丘市民政局领导班子带队,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对14个镇街区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众开展走访慰问,重点探访面临较多困难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党员、老党员、烈士遗属等。详细掌握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全面了解走访对象家庭人口、日常收支、困难需求等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与扶贫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对,对未纳入民政社会救助保障范围的易致贫返贫人口进行摸底排查,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摸排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重大疾病或者因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探访过程中,认真落实主动告知机制,大力宣传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向基层群众详细解读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民生政策标准、资格条件、申请审核程序及政策依据等,以民生难题有效解决赢得基层群众信任,传递党的亲情关爱。
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在去年完成2次提标基础上,自今年1月1日起,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民生保障标准再提高10%。今年以来,及时为9756名城乡低保家庭、3669名特困人员、18307名重度残疾人、4658名困难残疾人、337名孤儿和困境儿童、3621名60—99周岁享受低保待遇的经济困难老年人、322户临时困难家庭发放民生保障资金5493万元。
该市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落实好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单人保”政策和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公开招聘7家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机构,按照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五有”工作要求,压实照料护理责任,为301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居家照顾服务13万小时。集中开展“慈心一日捐”,通过开会动员、发布倡议、搭建微信捐赠平台、每日发布捐赠公告等方式,倡导有经济收入的单位和个人踊跃捐款,截止6月4日,已接收到105个部门单位、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善款278.78万元,用“捐赠”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用“行善”提升社会生活温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振便民服务精气神。该市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4项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镇街区承接落实,抽调业务科长到镇街区现场指导审批办理情况,确保审批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持续提升基层履职能力和服务效能。成立安丘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在14个镇街区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在866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站,配齐社会救助协理员,搭建起市镇村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持续推广“社会救助智慧核对申报平台”,将救助核对申请延伸至群众手机端,实现社会救助办理“掌上办”“码上办”。
采取“撤并结合”的方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在市级,争取8000万元推进“安丘市阳光康养中心项目”,分两期建设四栋养老楼,配套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面向全市不能自理特困人员提供高质量集中供养照护服务。在镇级,完成13处镇街敬老院优化整合撤并,设立了兴安、新安、景芝、官庄、金冢子、郚山6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形成“主中心”辐射、“次中心”兜底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学宝 都镇强 通讯员 曾艳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