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70岁老伯的内心自述:惯着儿子却负了女儿,是年轻时做过最错的事
2020-12-27 10:28  浏览:82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孕妈咪育儿经(原创丨欢迎转载分享)

人越活越老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真是蛮难的。

身体力不从心了,思想观念固化了,收入变少了可花钱的地方却多了,要是儿女再不给养老尽孝,那真是无尽的悲哀。

如果说,落得个晚年孤苦无依局面,那多半都是年轻时自己种下的“恶果”。

70岁老伯的内心自述:惯儿子却负了女儿,是年轻时做过最错的事

吴大爷今年70岁,和老伴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农民,育有一儿一女。

老一辈的农村人嘛,免不了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姐弟俩从小就受到差别对待,儿子是被“惯着”长大,而女儿受到的是无限度“剥削”,但是老两口却认为理所应当。

当年,为了让儿子能够读上大学,吴大爷狠心逼女儿辍学给弟弟“让路”。后来,女儿打工赚的钱不是贴补家用,就是给弟弟交了学费。


女儿嫁人之前,想要点像样的嫁妆,这样也好在婆家有面子。可是,嘴上说着爱她的父母却百般推脱,一边说家里没钱,一边又把积蓄偷偷留着给儿子。

吴大爷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直认为“养儿防老”,只有儿子才是他晚年最坚实的依靠,而女儿是替“别人家”养的。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伴走了,儿女成家了,吴大爷自己也干不动农活,便想着去儿子家养老。却遭到了无情地拒绝,儿子和儿媳声称:两人平时工作忙,没法照顾吴大爷,而且孩子渐渐长大,家里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

无奈之下,吴大爷只好住进了养老院。


一开始,儿子一家三口隔三差五就去看看他,还给他买水果选衣服,吴大爷觉着儿子还是孝顺的。可是渐渐地,次数减少、间隔变久,每次和儿子打电话还没说几句,就不耐烦地要挂电话。

女儿当年虽然对父母寒了心,但是看着老父亲又着实不忍,就经常带外孙来看望他,每次来都带不重样的吃食。

看着如今的现实,吴大爷内心反复感叹:年轻时惯儿子负女儿,是他做过最错误的一件事,老年才落得个孤苦无依的结局,后悔自己以前偏心啊!


三种父母,晚年可能没人尽孝,都是年轻时自己种下的“恶果”

(1)保持着守旧观念的父母

从古至今,在国人心中一直把男女地位区分得很严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各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如今的时代讲究男女平等,但还是不乏有一些地区和父母,仍保持着这种固有思想,明明同样都是自己的孩子,却一个宠着一个嫌弃着。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男孩会认为享福理所应当,女孩便从此寒了心。父母人到晚年,如果遇上个孝顺的儿子还算幸运,但要养的是个不孝子,那父母养儿防老的愿望就破灭了,而当年不受重视的女儿早已伤透了心,老人只能落得个无人赡养的结局。


(2)对长辈不尽孝心的父母

要想让孩子将来懂得感恩,对父母尽孝心,即便你对他讲成千上万次的“要孝顺父母”,也不如你以身作则来得有效。

毕竟,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对待长辈毫无礼貌,不赡养父母侍奉公婆,如何能指望孩子将来对你尽孝心呢?

(3)缺少对孩子陪伴的父母

身为父母,并不是把孩子这条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可以称得上父母这个名号,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抚养和教育的责任。

如果父母平时很少甚至根本不与孩子相处,那么孩子便会认为,你只给了他生命,并没有尽到养育责任,他也没必要对你进行赡养。

而且,长期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即便有再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他的内心其实非常虚无、寂寞,没有陪伴为基础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毫无感情可言,这种父母很容易享受不到孩子的孝心。


PS: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和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人:54f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