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棉花种植园里,一群黑人正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摘着棉花。
不远处,一个白人骑着马,拿着武器,监视着劳作的人群,时不时给某个偷懒的人背上来上一鞭子;几队猎犬,在他脚下安静地趴着,一副驯服的样子;但只要主人一声令下,立马就会换上最凶恶的嘴脸,向某个倒霉鬼扑去。
更远处,某个不起眼的小黑屋里,时不时响起阵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听到上面描述的这个场景,你可能以为我是在说18世纪的种植园。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1967年,发生美国南方的某个监狱里。
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都会大吃一惊,很难想象在二战后的美国,号称自由世界灯塔的国度里,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实际上,这却仅仅只是美国监狱的一个常见情景。是不是觉得特别的不可思议?
所以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美国的这个阴暗面,了解一下美国监狱的历史和现状。
看看斯科菲尔德(美剧《越狱》男主角)这样的越狱犯,在反而能成为全美偶像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曾经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现在每当他们有什么反华举动时,中国网民喜欢骂他们是贼性不改。
事实上,美国人祖上比起澳洲也不遑多让;美国独立以前,北美才是英国罪犯的主要流放地。
为了开发北美殖民地,1718年英国出台运输法案,规定盗窃、抢劫、伪造文书、做伪证等原先需要被判绞刑的犯人,可以免于一死,代价就是去美国至少服刑七年。
而运送罪犯前往美国的业务,则被委托给私人公司。政府为每名囚犯支付5英镑的费用。这笔费用,远远不够将犯人从英国运到北美的花销。
于是英国议会就授权运输公司,可以在流放期间利用囚犯谋利;相当于把囚犯作为契约奴打包给了运输公司。
这些囚犯到北美之后,则会被运输公司卖给农场主,在种植园中劳作。这些价格低廉,还不用负责养老的限期奴隶,非常受农场主欢迎。从法案出台之后到美国独立之前,英国将近2/3的重刑犯都被运到了美国,总数超过5万人,占同期北美移民的1/4。
说美国人是罪犯后代,那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1783年,美国从英国独立,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呼吁除了叛国和谋杀罪外,其他犯罪一律取消死刑和肉刑,代之以由州政府监管下的强制公共劳动(如铺路,修坝等),既能惩罚罪犯又能服务社会,还可以帮助罪犯重新做人,有点劳动改造的意思;比起当时英国佬偷个水果都送上绞刑架的刑法,可以说是个非常大的进步。
1795年,宾夕法尼亚率先响应杰斐逊的号召,成立了一家全新的机构:核桃街监狱(此前美国只有临时的关押室没有监狱,罪犯的刑罚除了死刑外,只有鞭打、烙印等残酷肉刑)。这件事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很有积极意义的进步性事件。可现实却要骨感得多。
毕竟那时候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早期,就算不像马克思老先生说的那样“每一个毛孔里都淌着脏东西”,一切往钱看那也是必须的;一座监狱又哪能例外呢?
于是原先很有意义的公共劳动,很快就变成了给私人老板生产商品。当然商品价格要远低于市价,给犯人的报酬更是低到可以忽略。
这样的强制劳动本来很容易激起人的反感,更别提犯人们本来就不是善茬;而负责监管的监狱方,又不能从这种交易中直接获得收益(利润由州政府分配给犯人所在的郡政府),自然是监管无力;亏损也就在所难免。
美国人的思维倒也直接,“既然亏损那就解散了得了”。于是成立不久的美国监狱很快就差点关门大吉。
只是因为南方的奴隶主老爷们觉得,监狱对于越来越多的自由黑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去处,美国的监狱才得以保留。
顺带一提,后面的历史发展证明奴隶主老爷们真是“高瞻远瞩”:废除奴隶制十五年后,纽约超过9成的“自由”黑人都关在监狱里。
面对监狱的长期亏损,最后还是经济最发达的纽约想出了办法:既然“国营企业”亏损,那就搞私有化吧,毕竟私有化一搞就灵嘛。
1825年,纽约州奥本监狱率先与私营公司签订合同,将囚犯租赁给私营公司;很快就实现公司和政府的双赢局面。
其他各州随后也陆续跟进,也一样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像巴尔的摩监狱成立短短三年,就给马里兰州政府带来了超过44000美元的收入(约合现在120万美元);至于承包公司的利润那就更加惊人了。
而这种政府和公司皆大欢喜的局面,自然是要由囚犯承担代价的。当时承包奥本监狱的负责人,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一定能将犯人改造成“沉默的干活机器”。
事实也证明,他绝对不是说说而已。他们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条例,包括“除非狱长和狱警说话,必须保持安静”、“不可以笑、唱或大声喧哗”、“除了工作以外的事,不允许和长官说话”等等。如果有人胆敢违反条例或者工作偷懒,则会被毫不犹豫地打死,甚至死后还要被吊起来示众。
后来前往美国参观的托克维尔,谈到自己参观奥本监狱的感受时就说到“监狱内死一般地寂静”“我们感觉自己仿佛在穿越地下墓穴;这里虽然有一千个活人,却像荒漠一样寂静”。
然而这还是美国当时的样板监狱,连很多报纸还呼吁奴隶主向奥本监狱学习管理经验。至于那些糟糕的监狱,像新奥尔良监狱是“人猪混住,臭气熏天,”;路易斯安那州监狱则会使用囚犯从事那些因伤亡率过高连奴隶都不被允许参与的工作(因为奴隶属于私人财产)。
然而,这些甚至都还不是最狠的。
最狠的是1848年美国政府出台法令规定:那些被判无期徒刑的黑人妇女在监狱里生出的子女,也一律属于州政府财产;其母须将子女抚养至10岁,10岁之后由政府统一作为奴隶拍卖。
真正做到了一人犯罪,代代为奴。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宣布彻底废除奴隶制。然而监狱里的奴隶们的处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因为蒸汽机等工业机械的发明和引用而变得更加恶劣。
之前,囚犯们尚且能白天劳动,晚上休息;机械化生产之后,工作就变成了日夜不停。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小时起步。稍有懈怠,就会面临水刑、“烤刑”等等酷刑的折磨(烤刑是一种将犯人关入锡制窄箱后放在烈日下炙晒的刑罚)。
超高的劳动强度,极差的生活条件,残酷的刑罚,再加上很多犯人为逃避劳动进行自残后因得不到医疗而伤口感染死去。
当时美国囚犯的死亡率极高,据1884年的《每日小报》报道“对于判处6年以上刑期的犯人而言,直接判处死刑会更加人道”。
直到20世纪早期全美监狱的平均死亡率依然超过20%(死亡者主要是黑人),南卡罗莱纳等州的监狱死亡率甚至达到45%,比斯大林的劳改营的死亡率还高。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人关心,政府和商人在乎的只是尽可能在囚犯身上榨取利润:
生前每名囚徒劳工能提供超过正常工人30%的生产效率;死后尸体被出售供人解剖,甚至直到1997年,当年的租赁公司还能以“公司持有的地产中埋有当年囚犯的尸骨”为理由,将其性质变为墓地财产,从而获得免税,做到了字面意思上的“连骨头渣子也不放过”。
20世纪早期开始,一些美国媒体陆续报道关于租赁公司虐杀囚犯的丑闻,尤其是一起,一名名叫泰伯特的白人的死亡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件大致上是这样的,泰伯特因为逃票被扣留;泰伯特的家人接到消息,隔天就将钱汇了过去;却被告知泰伯特已经被送入了监狱(当时的警官每送一个犯人进监狱,就可以拿到一笔奖金)。几个月后,泰伯特就因为劳累和受虐待死在了监狱里。
因为类似的丑闻持续曝光,再加上囚犯租赁公司为承包业务,贿赂政府官员的事件,也被连续披露。到20世纪30年代末,各州政府陆续将由租赁公司管理的监狱工厂(农场)收归公有。
然而不幸的是,囚犯们的境遇并未因此得到丝毫好转。政府为了维持收益,全盘照搬了私营公司的经营方式。甚至变本加厉,直接将犯人提供给医药公司进行医学实验,以获取收益。
更糟的是,为了进一步节省管理成本,政府直接将枪支分发给一些被挑选出来的囚犯,让他们去管理监狱。
导致监狱中的暴力凶杀D品等恶性犯罪愈发猖獗。偶尔有一些有良知的官员因为实在看不惯监狱的糟糕现状而试图进行改革,却都因影响了监狱的经济收入,而遭到排挤。
这种状况奴役囚犯以获得经济收益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末才算基本结束。
但到了1980年代后,美国的囚犯人数迅速激增,很快成为世界上在押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18年在监人数为220万人,比例为中国的5倍)。
公营监狱高昂的运营费用,让业已消失的私营监狱再次沉渣泛起。目前全美将近十分之一的犯人,被关押在私营监狱之中。
当然当代政府和私营监狱之间,不再是出租犯人获得收益的合作模式;政府非但没有收入,还要按天为每位犯人向私营监狱支付费用,私营监狱也不再公然对囚犯进行大规模强制劳动。
但压榨犯人获得收益的传统,依然刻在当代私营监狱的骨子里。比如,美国最大的三家私营公司之一CCA的创始人霍顿就曾长期任职原先的监狱系统,负责管理监狱农场。
这些私人监狱为了节省成本,不光设施大多陈旧破败,还尽量缩减狱警等管理者的人数,平均每一名狱警需要管理超过200名犯人。
对这些为数不多的基层狱警,私营监狱也仅仅提供最低的底薪,导致这些人大都没有什么积极性,出工不出力,监狱的管理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糟的是,因为这些私营监狱需要自行承担囚犯在押期间的医疗费用,导致囚犯的医疗求助往往会遭到刻意无视。保守估计,每年都有1千名以上的犯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因为一点小病小伤致残甚至致死。
如果你是一名黑人,那监狱里的生存状况还要再艰难一些,打压黑人的传统在这些监狱中依旧盛行。在这里你可以合法的阅读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大部分有关黑人文化和历史的书籍却被列为禁书,甚至包括获得普利策奖的《从美国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新奴役黑人》一书。
不过你是一名有钱人的话,那私营监狱就又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了。
只要支付每天80美元左右的费用,就可以入住便捷酒店房间一样的(见下图)单人监狱;而一些富豪或者黑帮大亨甚至可以将监狱打造成自己的私人度假别墅。
这种不极度的公现象严重地消解了美国司法系统的正义性,底层百姓对此存在着普遍不满情绪,当初美剧《越狱》的迅速风靡与此就有很大关系。
当初奥巴马在总统任期中,曾试图逐步取缔美国的私营监狱;但继任的特朗普全盘推翻了这一政策。如今,同属民主党的拜登再次当选总统,很多人寄望其能完成奥巴马的未竟的事业。
但此事涉及到每年近百亿的暴利产业。
面对强大的相关利益集团和其雇佣的院外游说团体,事情的前景究竟如何,依旧很不好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主要参考文献:1.(美)肖恩·鲍尔,《美国监狱》[M]中国,北京时代文化书局,20202.(法)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法)马休·阿伦,《美国陷阱》[M]中国,中信出版社,2019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慕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