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很诧异碰到好久不见的老邻居王伯伯夫妻,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本在两个儿子家安享晚年的他们回到了家乡。“还是这里的空气好,在北京也好,在广州也罢,实在是睡得也不踏实”,王伯伯说。
王伯伯夫妻俩都是国企退休,退休金在小镇也是足够生活。早年间,为了给在北京的大儿子和在广州的小儿子买房,为了尽量为孩子们减少一点负担,他们两口子掏空家底甚至是卖掉小城自己住的最后一套房分给了两个儿子。
亲戚朋友们都说,你这个太傻了啊,好歹留一套自己的房,小一点也没事。
但是,倔强的王伯伯一点也不听劝,他始终认为从小到大两个儿子都是超级孝顺听话的,有儿子在就是他们养老的最大保障,大不了投奔儿子,有什么可以瞻前顾后的呢?
公平起见,王伯伯决定两个儿子家平均住,两个月轮一次,从北京的大儿子家和广州的小儿子家之间不断飞跃。相当于每年要搬六次家,不胜其烦。
02
但是,好景不长,虽然表面上两个儿子和媳妇都很客气,孙子孙女也很乖,可是不管后代有多好,王伯伯夫妻都找不到在家的感觉,日子过得很是尴尬。他们得顺从儿子媳妇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也常常听到媳妇背后吐槽的声音,虽然正面从来不说。
最尴尬的是,每当两个月交接的那天,无论是大儿媳还是小儿媳总是很开心地帮他们提前预订飞机票,真的差一天都不行,巴不得早点送走。
03
今年疫情期间,困在北京在大儿子家住的天数多了,大儿媳经常有事没事就吐糟说开销大,经济负担重。可是两个老人加起来8000块的养老金在北京真是杯水车薪,还得买药和一些人情开支,剩下的全部补贴给儿子媳妇当家用也是月月光。
混了一辈子,为孩子熬了一辈子,到最后连自己的老窝都没有了。孩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为自己留条后路。
王伯伯两夫妻上个月回到家乡,找了一家中档的养老机构,大概每月一人3000,一共6000,因为吃住不用开销还能剩余一些当人情世故和药钱。虽然也差不多月光,但还是在养老院自在多了。养老院给两位老人配了一间小套间,没事也可以放他们出去溜溜。用着方言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侃大山打牌,王伯伯夫妻觉得日子舒畅了。
写在最后:
老年人要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也因人而异,但是要明确的是,养老这件事,还是要靠自己。
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自己的老巢,有安身立命的场所,必要时也要有一笔赖以傍身的存款,不要把房子、钱一股脑儿全部给了孩子,自己拥有这些,才是晚年生活幸福与否的保障。
正如一句话说的,“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却不说父母的家”。俗语说的,爹有娘有、儿有女有不如自己有,人到老年,养老一定要靠自己,必要时留一手,只有依仗于自己的实力和底气才能真正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