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亲情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还记得半年前,轰动全国上下的“埋母”案吗?
陕西一男子马某,老母亲79岁,瘫痪导致生活无法自理,时间长了马某心生厌弃,遂生恶念,把母亲埋进了废弃墓坑。
三天后马某老婆发现蹊跷,报警后才救回了奄奄一息的老母亲。
“母亲节”前遭遇“母亲劫”,真是令人脊背发凉!
就在几天前,此案子迎来了宣判:当事人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没有当庭表示上诉。
随着宣判结果曝光,另一条消息也随之浮出水面,令人心生悲凉:差点被马某活埋的老母亲,于今年9月底已去世,并且,在去世前原谅了儿子的所作所为。
去世前,她反复在说一句话,无比戳心。她说,是我自己爬进去的。
关于指责儿子大逆不道的报道,铺天盖地,母亲没有一句责怪,没有一句怨言。
到临死前,还想见狱中的儿子一面,还在为儿子开脱罪名。母亲人死灯灭,儿子获刑12年,罪有应得,这便是故事的结尾。
二 、人性中的抉择与挣扎
这件事最初被曝光时,许多人大呼不可思议,难以置信,这样冷血残忍灭绝人性的事情怎么会出现在现代文明社会?似乎是只有小说或者影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
1983年日本曾拍过一部重口味电影《楢山节考》,该电影曾获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豆瓣评分9.0。其中就有这样一幕令观众感到震惊的,儿子遗弃母亲的情节。
故事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生存与繁衍的困境催生出一套近乎变态的习俗:“楢山节”的仪式便是其中之一。村子里,凡人活到七十岁,如果还没有自然死亡,就会被儿子送上楢山山顶,祭山神。
影片最后,儿子和母亲上到山顶分别之际,他们紧紧拥抱,儿子不肯离去,母亲强行把儿子推开,双手合十,在漫天大雪中独自等待死亡的到来……
三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刺痛亲情的伦理短片《鲫鱼》是根据创作者的真实情感经历改编,讲述一个独自照顾瘫痪奶奶多年的女孩,有一天萌生了想毒害奶奶的念头。
故事从不同的切入点引导对“百善孝为先”和“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思考,亲情的另一面在这里如鲠在喉、刺痛人心。
在电影中,女孩内心的烦躁,挣扎,矛盾,犹豫,害怕,恐惧,愤怒,压抑都有深刻表现。
其中有段情节,耐人寻味:女孩在路过村里算命先生那时,停下来问了一个问题:“我奶奶可以活到多少岁?”算命先生意味深长地说:“水能生木,木多水缩,你奶奶能活多久全看你们的心呐!”
影片结尾,女孩满眼泪水地看着奶奶端着放了老鼠药的鲫鱼汤喃喃自语,下一秒镜头黑场,传来饭碗落地的声音。留下开放式的结局,更引人深思,究竟是奶奶喝下了汤自己摔了碗,还是女孩良心发现打翻了碗?
对于女孩的行为是否该被指责,我们很难做出批判。如果女孩是我,是你,在这些一层层繁密的枷锁之下,会怎么做?
四 、 孝道是美德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朝金缨在《格言联璧》里写道: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意思是:“世上最善良的是父母,最孝顺的是子女。”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何以为报?无以为报!孝之道是赡养,是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回报,不要忘记父母曾经的含辛茹苦的养育!
屋檐水点点滴。我们对父母的态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行下效,耳濡目染,我们今天孝顺父母,也是为儿女做示范做榜样。
人与动物最大区别是什么?是因为人类懂得感恩、仁爱,如何回报自己父母养育之恩,回报他人的帮助之恩,爱护他人,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我想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最大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