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报道:建成值3亿的林场,还不起5万的账,临终只给妻子留下4万棺材钱!
2020-09-28 00:13  浏览:1806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一世,有的人像刘姥姥一样在清贫的生活中甘之如饴,有的人像贾母一样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不管你的人生如何走过,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让这一生过得更有意义,有很多励志的榜样用亲身行动告诉着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试想一下,你在60岁退休以后会做什么呢?有些人想要出去旅游看一看大千世界,有的人想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但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在60岁退休以后,却做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选择,也正是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决定,让他在退休生涯中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也让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得到了拓宽和增加。

工作40年,“草帽书记”带领农民把保山建成“滇西粮仓”

杨善洲,1927年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在22岁之前,杨善洲一直在家务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

一直扎根农村的杨善洲,对农民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1950年,23岁的杨善洲参加了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因为踏实肯干,杨善洲30岁就开始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

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杨善洲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外号:“草鞋书记”,因为他为了了解民情,经常扛着一把锄头、戴着一个草帽、穿着一双草鞋,在田间地头奔波。常年在外风吹雨淋,杨善洲晒得皮肤黝黑,双手长满了老茧,活脱脱地一个朴素的农民形象,他说:

“和农民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杨善洲(右一)和农民一起插秧

改革开放开始时,杨善洲的主要工作就是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杨善洲到施甸县了解土地承包工作的情况,到了目的地,杨善洲就下了车,吩咐司机赵从德说:

“我到处看一看,你如果天黑不见我回来,就自己去找吃住。”

这一去就是三天,直到第三天的中午,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木老元村打电话到县委,赵从德才知道杨善洲在他们那里。保山的5个县99个乡,都留下了杨善洲的徒步走过的脚印,看到农民瓦罐里干瘪的稻谷,他在开会时说:

“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保山市有着大面积的山区,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杨善洲就一直试验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1978年,杨善洲在保山大力推广京国92杂交水稻,这是一种适合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由云南省保山区农科所培育而成。92杂交水稻推广完成后,保山、施甸的水稻单产量跨过了千斤大关。此后3年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量都居全省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杨善洲对待自己和家人一直很严格,虽然单位给了家里农转非的指标,但是他都压了下来,让给了其他科技工作人员。

杨善洲觉得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张玉珍,杨善洲总对家人说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不要想着家里有人当官可以依靠。张玉珍一直是农村户口,在家种田侍奉婆婆,养大三个女儿。杨善洲工作太忙很少能回家,结婚的六十年里,张玉珍经常是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三个女儿从小也很少能见到父亲一面,杨善洲的工资也很少能够寄给家里。

杨善洲的三女儿杨慧琴出生时,因为家中缺粮,营养不良,经常生病,公社干部送来了5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张玉珍看着孩子实在饿得可怜,就接受了。杨善洲知道后却教育妻子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张玉珍攒了半年,终于还清了这笔粮款。

1975年的夏天,大雨不断引发了山洪,杨善洲家的老屋年久失修都淹了水,母亲和姐姐出去干活了,年纪尚幼的杨慧琴在家里睡觉,吓得哇哇大哭,年老的奶奶只好站在水里,把孙女举在肩上。

张玉珍写信给杨善洲,让他寄点钱回来修缮一下老房子。可杨善洲也什么钱,就寄来30元钱,在信里安慰妻子:

“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

杨善洲说的是实话,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都很难,杨善洲没有钱寄回家,张玉珍就靠一双勤劳的手养活着一家老小,种田、摘野果、砍竹子卖......


交通不便,杨善洲偶尔回家探望,都是从保山走很远的山路回家,住不了几天又要走,看到张玉珍伤心,杨善洲对她说:

“家里的困难我知道,你是一家之主,你就自己想办法领着娃娃们度过难关吧!......我所得的工资,是国家为了要我做好工作给我的生活补助,这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用剩的我只能还给国家、还给老百姓!”

家里没有杨善洲寄钱回来,常年都是一贫如洗,只能解决一个基本的温饱问题。小女儿杨慧琴小学毕业,考上了施甸姚关中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办不了入学手续。

了解到杨慧珍的情况后,地委秘书长陶如松向杨善洲建议,让杨慧珍转到保山一中读书。杨善洲坚决不同意:

“施甸每年有上千的学生想上保一中,为什么偏偏杨善洲的女儿能进去,不就是因为他爸爸是地委书记吗?”

陶如松生气地说:

“你女儿已经面临失学了,鉴于你家庭的困难,建议你必须要为家里承担一些负担!”

一句话说的杨善洲默默无语地走开了,陶如松帮杨慧珍协调,先到保山一中补习,参加下一年的升学考试。第二年杨慧珍考上了保一中,她也因此才有机会和父亲杨善洲生活在一起。

60岁退休,在大亮山造林22年,建成价值3亿元的林场

1988年,60多岁的杨善洲退休了,他拒绝了去昆明养老,而是选择回到施甸的大亮山种树。因为他一直记得自己的承诺,要给家乡人民做点事。

“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因为多年的毁林开荒,大亮山已经成了一片荒山,没有树木蓄养水源,村民们吃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挑,以至于当地有人结婚时,送的最好的贺礼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辛苦挑来的两桶水。

饮水如此,种地更是难有收成。1988年3月,杨善洲带着几个同志正式山上种树,成立了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柴火,后面下着马牙霜……”

杨善洲在窝棚工作

万事开头难,大亮山上气候恶劣,杨善洲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树苗,条件非常艰苦,就是靠着一股顽强的精神扛了下来。用树枝搭的窝棚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带着林工花7000元修建起了40间油毛毡房,夜里又冷又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9年。常年待在山上,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总是能听到他的咳嗽声。

没有树苗,杨善洲想起了果核育苗的老办法,去城里的大街小巷甚至垃圾桶里捡果核。有一次,杨善洲在大街上捡果核时被以前的同事碰到,同事劝他:

“老书记,你不要捡了,多不光彩啊!”

杨善洲却笑着说:

“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种了,有什么不光彩的?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一脚踩到青苔上,左腿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大家都想,杨善洲这下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但是仅过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棍走进了大亮山。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如今的大亮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树参天,水源充足。5.6万亩人工林,让曾经荒芜一片的200多个山头绿意盎然,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从17%提高到了97.3%。

跟随杨善洲造林多年的周波说,大亮山现在有316处水源保护点,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11个村2.5万人的饮水问题。2010年春天,云南干旱了半年,许多地方水源干涸,大亮山附近村民的水管却还能流出泉水。

大亮山周边村庄原来没有通电,都是用的煤油灯,杨善洲带着大家拉了12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让村庄里灯火通明。以前没有修公路,植树造林的物资都是靠骡马驮上山,杨善洲又带着大家靠一双手,挖出了一条14公里的山路,之后又把林区公路延伸到了大亮山四周的村子,长达70多公里。

为了让杨善洲进城办事方便,家人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盖了一个新房。房子盖完后,张玉珍来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搜了半天,只拿出了9600元。为了还账,杨善洲二话不说,把刚盖好的新房又给卖了。


伴侣伴侣,结婚都是为了找个伴,但是在60年的婚姻生活中,杨善洲陪在妻子身边的日子却是少的可怜。

在张玉珍的记忆里,她的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自己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1996年,张玉珍因胆结石住院16天,杨善洲从大亮山赶到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直到她痊愈出院,才放心地继续回去种树。

2005年,张玉珍又因为肺气肿住院13天,杨善洲不眠不休地照顾着妻子,嘘寒问暖,弥补着这些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的愧疚。

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

张玉珍虽然身体上遭了罪,心里却很开心,因为这段时间杨善洲终于可以寸步不离地陪着她了。一个人守着家的60年她毫无怨言,丈夫的大公无私她发自内心地理解,她最喜欢跟别人讲的就是丈夫照顾她的事情,这才是她最美好的回忆:

“我有过幸福的29天。”

2009年4月,杨善洲把当时已经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

“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昔日荒凉的大亮山
如今绿意盎然的大亮山

2010年,杨善洲身患癌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交代子女们: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眼下,你们的母亲也老了,剩下的这4万元,就算是我给她留下的一副棺材钱吧……”

2010年10月10日,在这个十全十美的日子里,83岁的杨善洲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他,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


按照杨善洲的意愿,家人把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了3个地方。大柳水,是杨善洲出生的地方,他要永远陪伴亏欠了一生的妻子;清平洞,是杨善洲的偶像邓子龙将军的点将之地;大亮山,是杨善洲挥洒了22年汗水建成的绿洲。

只要来到大亮山,人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杨善洲生前对大家说的一句话:

“你们要是想我了,就去树下坐一坐,泡杯茶。”


发布人:a2b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