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九卦 | 银行如何发力养老金融蓝海 ?
2021-07-14 19:08  浏览:67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作者:何斌(交通银行,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源:九卦金融圈


编辑:郑斌 殷宜家


导语


现有养老金融产品没有实现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导向,市面上大多数养老金融产品还只是打着“养老”名头的大众化金融产品。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商业银行要积极融入养老行业,感知客户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新闻背景


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


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共14.12亿人,从年龄构成看,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亿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老龄化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2022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有关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比重超过14%,则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22年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


存在的问题


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发展不均衡


养老金融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类,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领域,进一步又分为六个方面:养老金制度安排、养老金资产管理、非制度化养老财务管理、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养老产业投资、养老产业融资。


(一)补充养老金比重仅为20%


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包括,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由政府主导;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由雇主主导的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个人主导自愿参加。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以第一支柱为主导,二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发展严重不足。截至2019年末,我国三支柱养老金合计规模为7.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为7.89%。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规模5.62万亿元,占比高达79.15%,第二支柱年金规模1.48万亿元,第三支商业养老保险仅为0.7亿元。补充养老金占总体养老金的比重仅为20%,占GDP比重不到2%,大部分城乡居民退休后的养老保障只能依靠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亟待均衡发展。


(二)养老服务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受到需求端对养老金融的认知限制,真正具有长期投资、养老性质的养老金融产品很难获得客户认同。因此,从本质上来看,现有养老金融产品没有实现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导向,市面上大多数养老金融产品还只是打着“养老”名头的大众化金融产品。


目前来看,尽管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各行业都积极投身到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给中,但总体来看,发行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数量较为有限,而且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也较为严重。此外,养老服务金融作为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储备和消费的金融服务,在推广过程中,没有针对这类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形成更加科学、专业的顾问服务,缺少类似国外的智能投顾类服务项目的同步跟进,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金融供给的有效性。




(三)养老产业中大部分是小微企业


由于受到养老金收入偏低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加之养老产业的回报率不高,目前资本对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还不太高。此外,现有的存量养老产业中大部分是小微企业,依然存在着盈利难、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要围绕养老需求和产业特点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


发展机遇


特色养老金融 商业银行新商机


(一)政策助力商业银行加快布局


近年来,国家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各级政府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养老产业实现了从行政型向市场型、从福利型向经营型、从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的态势。配套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也陆续出台,养老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布局养老金融业务。


(二)补充养老金制度蕴育商机


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覆盖面更广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等补充养老金制度有望进一步推行。


养老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片蓝海,蕴育着巨大的商机。围绕着养老金的开立和运行,权益账户管理、投资理财、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涌现。商业银行要利用现有的居民养老信息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满足客户个性化养老需求,实现养老金客户贡献最大化。




(三)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发展空间大


未来,商业银行在构建具有增强养老保障、满足养老消费、服务养老投资等三大功能的养老金融体系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和人才投入,有针对性的满足老年人养老金融需求,打造有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支持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养老型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养老金融产品,依法适当放宽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老年人申请贷款的年龄限制,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四)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将多样化


现阶段,商业银行老年客户的金融资产仍然以储蓄存款为主。但随着客户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储蓄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会持续减少。随着60、70后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这一年龄段中大部分客户已经习惯了将个人资产在包括储蓄存款、国债、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以及新兴资产形式的配置结构,即使年龄增长也不大可能将储蓄存款作为单一的金融资产保有形式。


商业银行要认识到这一变化趋势,提前布局,适应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多样化,开发更为多样化和适老性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策建议


数字化助力养老金融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 聚焦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数字化时代,相对于年轻客户,老年客户对银行网点及人工服务有一定的依赖性和认同感。因此,商业银行要利用好现有网点资源充分发挥网点优势,满足老年客户对金融理财、健康医疗、出行购物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积极打造智慧养老网点,实现“线上+线下”、“人工+智能”、“金融+非金融”的有机融合,延伸养老金融服务内涵,助力构建全方位社区养老生态圈。


一是聚焦涉及老年客户和高频业务的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客户在接受金融服务时遇到的突出困难,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二是将银行网点作为老年客户享受非金融服务的场所,围绕老年客户“医、食、住、行、娱、情、学”等养老需求,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与各类机构合作,实现医疗、康养、旅游、教育等不同业态跨界融合,满足老年客户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三是利用银行网点向老年客户提供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服务咨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讲座,向老年客户宣导反假币、防诈骗、防范非法集资、远离网络贷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知识,一方面让老年客户了解养老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手机银行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提高老年客户风险防范意识。


(二)消除“数字鸿沟” 推动养老金融适老化


金融服务加速线上化,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完成绝大部分银行业务操作。但是,智能手机却有可能成为横亘在老年人面前的“数字鸿沟”。


商业银行要开发上线字体更大、常用功能优先展示,具有语音识别和一键求助功能,更加方便老年客户使用的老年客户专属版手机银行,消除“数字鸿沟”。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在线上渠道开辟养老服务板块,提供养老金查询、企业年金查询、养老投资规划、养老金转账、健康咨询、远程医疗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在确保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老年客户的实际需求,优化适老化服务流程,提升从业人员的适老化服务意识、提高适老化服务水平、完善网点适老化硬件设施配置。




(三)借助金融科技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商业银行要积极融入养老行业,感知客户需求,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采集和分析老年客户特征和个性化需求,提高养老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结合养老行业特点,兼顾效率公平,发展多样化固定收益型、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年金、个人账户型等养老金融产品,增强养老金融产品的专业性、适应性、普惠性。


二是创新养老金融服务模式。对接养老金融新需求,形成养老服务新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比如,建行就以住房租赁平台为依托,通过建信住房、建信养老、建信人寿等子公司之间的合作,推进“住房+养老+保险”融合发展,较好地满足存房养老、租房养老等需求。


三是加强总分行、境内外、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联动协作,通过对集团内部银行、保险、理财、资管、金科等各业务领域合理的职责分工、流程设计、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实现养老金融服务从资金募集、产品研发到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的闭环运营。


四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成果,建立全面主动的智能风控体系,提升智能化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存量养老金资产非标转标、回表、风险资产处置等工作。


(四)数字化经营 融入养老生态圈


运用数字化经营理念,探索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方式,优化业务流程,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养等全领域、全链条养老社会场景,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整合养老产业各方资源,通过与服务提供商、投资运营商等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全方位、高层次合作,形成涵盖老年医养、老年服务、养老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等诸多环节的完整养老产业链条。


二是在机构端赋能,开展对公、机构条线协同,以智慧政务、养老产业联盟等形式,整合养老服务链条上下游资源,以养老信贷产品、养老产业基金等形式,创新多元化养老产业金融服务。


三是针对养老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扩大养老产业融资抵质押物范围,支持基于专用土地和设施的抵押贷款,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等权益的质押贷款。同时,通过对接政府端数据,优选客户丰富项目储备,以中央或地方重点支持企业/项目为基础,对养老产业实行信贷白名单管理。




四是拓宽养老产业融资渠道,为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的优质养老服务企业提供境内外上市及并购重组服务;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型企业科创板上市。提供养老产业专项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承分销服务。


发布人:56d1****    IP:183.195.18.***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