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本市开展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目前主要在西城、朝阳、海淀等区进行试点,建设床位2000张,今年计划在城六区全面实施。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主要是为了满足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依托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居家安全协助、家庭照护支持等服务。通俗地说,老年人经过评估,即可到民政部门申请,把专业的养老床位搬到家中。同时,本市还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对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范畴,推动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融合发展,为服务对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到底享受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的老人感受如何,请跟记者一探究竟。
海淀区 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签约量激增
海淀曜阳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用手机记录老人对家庭养老床位项目的反馈情况
“王爷爷、王奶奶,这周预约的保洁服务,效果怎么样?您还满意吗?”
“满意,满意。小毛啊,201户也很需要咱们这个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他已经卧床很多年了。走,我带你去他家看看,评估一下能不能帮他申请服务。”
上个月,海淀区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小毛像往常一样来到海淀区西三旗街道育新花园小区的王立廷家中,询问他对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助洁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被热情的王立廷拉到了201户的老人家中,看其是否可以申请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
84岁的王立廷和老伴儿都是海淀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的受益人,在两人的推荐下,育新花园小区内不少高龄老人都开始尝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有的甚至还没有到年龄,已经填好了表格,准备达到标准后立即签约。
“这个政策太棒了,正适合我们这样的老年人!”3月3日,记者跟随海淀区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王立廷家中,提到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王立廷激动地说。据悉,从去年10月签约以来,王立廷和老伴儿已经尝试过理发、修剪指(趾)甲、居家保洁等服务,根据老人的预约,服务周期基本为一周一次。王立廷老人甚至还成为了社区里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的“义务宣传员”,主动在党员群内宣传这项服务,还时常与小毛联系,楼上楼下跑,帮助符合条件的老人拿登记表。
据海淀区曜阳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圆媛介绍,自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开展以来,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从周边4个社区逐步扩大服务范围,目前服务已覆盖西三旗地区的19个社区,建成了专职服务团队,共16人。同时中心内部的医护人员也对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提供支持,得到了区民政局、属地街道以及服务老人的好评。为做好该项服务工作,中心在海淀区民政局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海淀曜阳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和服务质量回访等制度及表格文档。记者注意到,曜阳养老服务中心每月都会建立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满意度汇总反馈表,并且为每位服务老人建立台账,台账上不仅有合同编号、签约日期、截止时间、选择服务、政府补贴和自付部分等信息,还有老人的监护人及联系方式,方便遇到情况随时与老人的监护人取得联系。
专业的服务吸引了不少老人申请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据介绍,此前受疫情影响,申请床位的人数不多。从去年10月起,人数不断上升,截至目前服务建档人数达342人,实际接受服务人数278人,并且人数还在激增,曜阳养老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最高峰每天要建档十余个。
“曜阳目前正在打造集医疗、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可持续照料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可以说是我们机构的‘外延床位’,同时也是机构引流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服务让老人满意,他们也会对我们的机构产生信任,未来有可能成为机构入住老人。”郝圆媛说。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工作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开始尝试。2019年10月,该区在北下关、甘家口、曙光、西三旗、青龙桥5个街道开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第一期的试点工作;2019年12月,在全区29个街镇各选择1个社区开展第二期试点工作。根据前期试点情况,2020年5月,海淀区民政局出台了《海淀区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区铺开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工作。根据居家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通过对老年人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由养老服务机构在老人家庭中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即将养老床位搬进居民家中,老人不用住进养老机构,在家中就能够实现专业养老的愿望。
朝阳区 “互联网+”让老人居家养老更放心
“十三五”以来,朝阳区依托“互联网+养老服务”推进智慧养老工作开展,智能化适老产品正走进千家万户。为破解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养老难题,朝阳区以酒仙桥街道为试点,探索推进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为老人提供就近精准的养老服务。
今年83岁的吴文(化名)家住酒仙桥街道,是一位独居老人。去年,她家里来了一位“小伙伴”——用于监测生命体征的中继器,可以监测她睡眠时的身体状态,防止意外发生。“这是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的其中一个,有了它以后,现在睡觉特别踏实,孩子和我都放心不少。”吴文说。
据了解,酒仙桥街道老年人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000多人。但辖区养老床位不足,养老条件和养老需求间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酒仙桥探索开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让老人居家养老,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中继器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老人的床上安装了用于监测生命体征的中继器,老人和家属可通过下载App,将中继器和传感器配合使用,与后台系统相连,可实时监测老人的呼吸、心跳、体动等生命特征和温度、湿度等居住环境的数据,以及老人的日常作息规律。”朝阳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同样设有后台监测平台,并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如发现老人夜间离床时间过长,或者有心率异常、呼吸暂停等情况,后台会主动报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联系老人或家属。
“原来我还不信它有这么神奇,直到那次我晚上睡得不踏实,养老服务驿站的工作人员准确说出了我的情况。”吴文说,有天晚上她反复起来又躺下,折腾好一会儿。第二天正好遇到养老服务驿站的工作人员,吴文提起这事,没想到工作人员马上说出了吴文开始“折腾”的时间。“这下我相信了,他们确实能看到,一直在陪着我,心里踏实很多。”
西城区 高科技设备成为老人照护“好友”
工作人员指导老人做被动锻炼
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和独居化程度高,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医疗、护理需求大,但空间资源紧张。2019年5月,西城区民政局在全区推行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政策,并在月坛、什刹海、椿树街道开展了试点建设工作,从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和家庭适老化改造两方面出发,构建了涵盖重度失能、中度失能、中度失智、空巢和高龄独居五个类型的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模型。试点期间,西城区试点探索成效显著。截至3月12日,全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累计签约数1985人,其中重度老年人1505人,占比92.5%,非重度老年人121人。
94岁的王玉芬老人,住西城区牛街西里一区。老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痔疮,睡眠不太好。“目前老人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尚可,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极易发生风险。”照护管理师小刘告诉记者,老人家里已安装了智能设备产品,家属和照护管理师从手机端就能监测到老人的生命体征。照护管理师每日会进行系统检测,并根据检测指标分析老人在床状态、睡眠状态、呼吸、心率等变化,如有异常,可及时发现处理或者给予治疗。
据了解,西城区的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主要借助智能设备,重点针对服务对象的各类风险防控问题。据试点项目运营方——北京怡养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岳迪介绍,针对服务对象各类居家养老照护风险的防控问题,公司做了标准化风险分级与评估、服务措施。首先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环境因素、照护因素等确定老人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风险,定制出11大项的照护风险管理内容,比如压疮风险、感染风险、跌倒风险等,照护管理师会根据风险分级制定相应的照护措施和照护计划,实施长期管控,以有效降低照护风险,减轻家庭照护者的压力。
比如王玉芬老人在家中存在跌倒风险、坠床风险,照护管理师就会叮嘱老人每天起床时不可太急,防止跌倒;衣着大小要适合,有事一定要告知家属,不可擅自行动;下床时要先坐于床沿,再由家属扶下床。同时,提醒家属加强看护,尽量减少家中的障碍物。此前,王玉芬家中卫生间门口台阶过高,老人入厕有困难,照护管理师建议可使用简易坡道,目前家属已安装简易台阶。
记者了解到,对于西城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的智能化设备,家属们从一开始的不接受,到了解产品对老人的好处后,开始不断地与这些高科技产品成为“好友”,每天都要在手机端看一下老人的睡眠、心率、呼吸数据,还经常与后台工作人员沟通使用心得。这些高科技设备不仅让家属们越来越了解和关注老人的情况,还让照护管理师通过数据尽早发现老人可能出现的生命体征风险问题,及时做出照护措施与防范指导。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刘妙妙 付佳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