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举双手不希望延迟退休。
但是,这恐怕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了!
近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经发布,其中明确提到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也就是说,未来五年里,延迟退休真的要开始施行了!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延迟退休一、人人带病生存,并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本人也不想延迟退休,但我们身在局中,无法逆势而为,这个“势”,就是长寿之势。
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让人类从农业时代跨入了工业时代,人口规模开始出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如今人口变化趋势特征是出生率不断下降,死亡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速则在放缓。
百岁人生离人类已经不远了,中国香港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将近87岁,日本达到了85岁,他们很可能在30年后就进入百岁人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药物的创新,以前困扰人类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正在从致死性的疾病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人类的预期寿命每10年会增长2~3岁。
我们内地达到百岁人生的时间比他们要长,预计还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平均寿命逐年提升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预期寿命的增长,也导致我们的世界正在慢慢变老,一半以上的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国际社会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是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7%以上。
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人类社会年龄结构都是呈现金字塔型,年轻人的比重大,老年人的比重低。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向柱状发展,老龄人口与青少年人口数量均等化。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对比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了初步老龄化阶段,“人口红利”的优势已经丧失。
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在2025年就会进入深度老龄化(14%)阶段,2035年就要进入超级老龄化(21%)阶段了。
为什么国家现在鼓励生二胎,不难理解了吧?
预期寿命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这就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进入长寿时代后,人人将带病长期生存。
现在50岁以上的人,超过60%都有至少一种慢病;80岁以上,几乎所有人都有3种到5种慢病。
如果我们人类社会进入了百岁人生,就意味着从50岁开始,还有一半的生命时间是伴随着慢性疾病生存的。
当我们进入长寿时代,也就意味着人人将带病长期生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二、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我们基本社保的覆盖率是很高的,几乎人人都在按规定缴纳社保。
但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社保支出压力就越来越大了。
从2014年开始,我国社保基金就已开始出现缺口,2018年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已达6000亿以上。
2014年开始出现社保基金缺口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新闻上说养老金一直在涨,今年已经实现了16连涨。
一边是出现收支缺口,一边还在增加支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我们的社保基金还有历年留存,去年年末滚存结余94026.97亿元。
其次是国家还会给社保基金发财政补贴。从2012年开始,财政补贴比例陡增。2018年补贴已达1.8万亿,占比达到22%。
财政补贴社保基金呈扩大趋势但是累积余额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一直靠财政补贴也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国家动起了国资划转社保的脑筋,要求央企、国企按照集团母公司10%的股权比例划转社保。
第一批国资委选择了中国联通、中国有色、中农发三家企业;第二批选择了中国华能等15家企业;第三批则涉及到35家国资企业。
根据国企资产现有规模来估算,资本总量大约在67万亿。按10%的划转比例来测算,预计待划国资超过6万亿元。
目前已有81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完成了国有资本划转,共计1.3万亿元。
国资划转社保三批次共计6038亿元如果社保基金缺口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那么采取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社保基金出现缺口恐怕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因为我们出生率在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在提升、退休年龄长期未变。
1970年之后,生育率走低成为全球性趋势。
2017年和1950年相比,全球总和生育率下降了49.4%,由4.7个活产婴儿降至2.4个,而且这一下降趋势还在继续。
中国从1970年开始也经历了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从6左右降至3以下,到20世纪90年代已降至替代水平以下。
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生育率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
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及其占比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比达到12.6%。
中国已经是世界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球老龄人口的占比将超过25%。
中国老龄人口增长趋势(数据来源泰康)缴纳社保的生力军是正在工作的人群,但我国的退休制度常年未变,男性年满60岁、女性年满5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65岁以后退休是常态,美国的退休年龄也在62岁到70岁。
从全世界范围看,除部分非洲国家外,中国的退休年龄可以说是最低的。
所以说,我们的社保基金要想长期稳定运行下去,面临着3个挑战:
出生率下降,社保基金补充新鲜血液的速度放缓;预期寿命提升,老龄化程度提高,社保基金支出的速度加快;退休年龄偏低,进一步加剧了社保基金支出压力。因此,延迟退休是应对社保基金缺口扩大的一种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法。
三、未来,不只是延迟退休而已
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年龄结构变化,也不仅仅是社会变老了而已。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是深层次的。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压力,采取延迟退休的政策只是一方面,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强调的是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异地就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
这里面提到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的“三支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就是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
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也是所有养老保障的基础,在我国覆盖率超过了90%。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是否参加是看自愿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参加就叫职业年金,民营企业参加就叫企业年金。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第三支柱,但在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都不高的情况下,保障型保险都有很多家庭没有配置,更不用说个人养老保险了。
美国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发展至今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三支柱”体系。
比如著名的401k、403b计划(属于第二支柱),以及传统IRA、罗斯IRA账户(属于第三支柱)等。
美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国内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现在只有雏形,一只脚走路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支柱年金已经经过了12年的市场化运作,主要参与者仍然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民营企业参与的意愿非常低。
2018年开始试点推行第三支柱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通过延迟缴税的方式,让工作者享受到一定的节税优惠。但试点范围仅有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且延税力度低,收效甚微。
中国养老三支柱体系发展不均衡以前我们说“养老”,现在我们提出的概念叫做“享老”。即不是单纯地度过老年生活,而是要享受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但残酷的现实是,我国目前平均的养老金替代率仅有42.9%,而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为55%;世界银行更是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肯定无法实现“享老”的目的。
因此,要想获得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就需要让“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也跑起来。
如果你所在公司为你缴纳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也是给员工的一种隐性福利,这样的公司要多加珍惜。
如果公司没有给你缴纳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那就要靠自己来亲手打造个人“第三支柱”养老金了,主要是我们通常说的商业养老保险。
近年来支持养老产业的国家政策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养老产业,发布了多个相关文件。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我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占有度稳步提升。
保险公司纷纷进入养老领域,比如泰康、太平、平安、国寿、合众、君康、复星保德信等等,均在打造CCRC“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结合自己的养老保险产品销售,但主要面向高净值客户,也就是对养老生活有很高要求的消费者。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高端养老社区可能暂时还没有财力去对接。但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数量繁多,我们可以挑选一款预定利率高的养老保险,作为自己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将来的品质养老生活早做打算!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意思就是每年推迟几个月的退休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
这么做可以让劳动力工作时间延长,缴纳社保的时间增加,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环节社保基金的收支压力。
对于这几年就要退休的人来说,马上就会感受到不同的退休年龄了。
延迟退休已成定局,与其抱怨,不如早做养老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