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家门口“养老”新模式,打造社区治理新“样本”,自朝阳区创建国家卫生区行动开展以来,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朝阳区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将小区整体改造、腾退后的空间打造成老年餐桌、养老驿站、老年社群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的综合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升社区惠老、为老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功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近日,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就在空间紧巴的老旧小区里,通过拆违腾空间,硬是“挤”出了一处养老服务综合体,惠及了辖区4000名老人。
八里庄曾是京城的棉纺基地,老楼多、老年人也多,而东里社区又是其中最老的一个社区,建成于1956年。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职工们年龄大了,需要老年餐、日托、助浴等为老服务。这时,公共空间不足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
左思右想,八里庄街道办把目光定在了京棉二厂的花房。这里名为“花房”,其实因缺乏管理早就荒芜了,只剩几间红砖小房,大片的空场则渐渐被私搭乱建占据。忆及违建遍地的情景,很多居民至今连连摇头:“这片地儿建起了十几间小屋,有砖砌的,也有拉一道布帘的。总之是破破烂烂,我们都绕道走。”
2020年,结合创卫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疏整促”行动的持续开展,街道启动了拆违工作,7月底实现了场清地平。
按照北京市“七有五性”的要求,街道将老旧小区改造中民生服务保障列为腾退用地再利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补齐社区惠老民生服务短板,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街道邀请来中央美院的团队按照需求识别、资源供给、专业服务三项需求进行调研设计,新养老综合体被命名为“重阳花房”。
重阳花房建设前后对比图
一道红砖围墙圈住小院,总占地820平方米,里头有木栈道、小花圃、太阳伞,配色明快,升级改造后的“重阳花房”简直像个小公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互动。花房的部分红砖墙体被保留下来,并重新设计成现代阳光房,两排低密度阳光房里,聚集了“医、食、助、行、学”五大板块的为老服务项目,老年食堂、共享茶室等为老服务空间齐全。老年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下棋看书,还能享受理发、按摩、医疗等服务。
以深入创卫、推进“疏整促”为契机,朝阳区正积极整合公益用房、医疗服务、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文化服务等资源,结合老旧小区特点进行提升改造,按照“医食住行乐”五个方面开辟为老、惠老服务新场景,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综合自:北京晚报、BTV都市晚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