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逐渐增长,截至2019年底,本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31岁。养老问题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民生问题。笔者曾经搭乘过早上的城内公交车,相对比于挤满了中青年的各线地铁,公交里几乎坐满了去往医院或者公园的老年人,乘车期间五六十岁的老年人给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让座,因为后者年纪更大,更需要座位。地铁明显更快捷,为何很少见到老年人乘坐呢?想必地铁里上上下下的楼梯以及复杂、冗长的换乘通道,让不便出行的老年人放弃选择地铁。
公共交通的不便,让老年人减少了不必要的出行,活动半径也是围绕居住地,这时社区养老将体现其重要地位了。北京市朝阳区推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为附近社区老人按需制定特色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人的各项生活需求,便是“养老驿站”。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需设置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呼叫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指导、心理慰藉等六类基本服务项目。截止目前,北京市已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44家,养老机构床位10.7万张;建成并运营养老照料中心235家;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5家。驿站里的多种活动,可以满足老年人社交、学习、休闲、运动等多种需求,也可以提供护理、送餐、探访、家政等上门服务,上班而不在家的子女们也可以放心自己父母,请驿站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帮忙短时照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驿站是可以补充老年人日常生活不便的短板,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尊严感。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公共交通及其他方面的短板如何填补呢?老年人虽然体力不如中青年,也有外出的需求,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主人,能让老年人、残疾人可以无虑地出行,将更能一座城市的温暖。当人年纪大了,尚可搭桥、安支架疏通血管,而城市也应如此,城市功能也应不断完善,没有电梯的地方是否考虑加装地铁,红绿灯是否可以多延长几秒,指示牌是否可以考虑加大字号,手机软件是否可以开发老年人使用模式,社会舆论是否可以更关注老年群体。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的城市就是我们的家,老年人也应当是我们城市里的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