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名著,1982年他因本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我身边许多人,包括我在内,慕名购书。
许多人抱怨着那冗长的西班牙语人名,以及作者将同样的数个人名重复用在了七代人身上的行为,他们画出了似乎很直观却依旧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在阅读时总不忘梳理那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绕在里面,看了半天也好像没什么剧情头绪,最后就不了了之。
我没有梳理那些人际关系,事实上我并不能很好地分辨清楚——我认为这本小说其实并没有把那些关系当作重点。《百年孤独》是以拉丁美洲为背景的,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与现实,对理解书中内容会有所帮助。
现在的拉丁美洲,西班牙语使用者在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正是西班牙在18-19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果。1810年-1826年期间,在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领导下,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经过战争,形成了拉丁美洲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不同于西方在近代的快速发展,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磕磕绊绊,甚至于许多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政府军、非政府军的准军事组织与游击队、毒贩集团势力错综复杂。
马尔克斯设定的时间框架是“百年”,这是指一个家族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而小说中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今天我就结合书中人物的遭遇以及作品意义来探讨这部作品的魅力之处。
一、一部家族的兴亡史,四个代表人物所代表的孤独
书中典型的四个代表人物,代表着四种人格,在家族中交替出现。
①开拓者代表人物:老何塞·阿尔卡蒂奥
在羊皮卷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家庭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人,无疑是开拓者。他创建了马孔多,而一切的故事,都在这里展开。开拓者娶了自己的一位表亲,带来了恐惧。那就是:近亲结婚,据说会生下一个有猪尾巴的孩子。结婚以后,害怕历史重演,开拓者和他的妻子,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关系。
但最后为了不被嘲笑,他还是跟妻子发生了关系。庆幸的是生下来的两个儿子和女儿,都很健康,没有猪尾巴。但最终开拓者被困在了自己的世界,直到死去。
对于开拓者来说,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机遇。如同职场上的创业者,本身要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除此以外,还要有抗风险的能力,多听从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困在自己的想法里。
②权势者代表人物: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百年孤独》的第一件话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那个遥远的下午。”
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是那个权势者,他一生中发动的32场战争、逃过的14次暗杀、73次伏击和1次枪决。而他晚年却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制作小金鱼,做好了又将其熔化,再重新制作,在重复中孤独地走向死亡。
他偶然见到保守派的龌龊行为,让他坚定了“我当自由派”的想法,却在连年的战争之后,发现自由派开始为了国会席位和保守派谈判,与保守派成了一丘之貉,沆瀣一气,“如今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唯一区别就是,自由派去做五点钟的弥撒,而保守派去做八点的”。
对于权势者来说,在拥有权力时,要做到的是不要迷失自我。坚守本心,而不是陷入到孤独的境地。如同职场上的老板,拥有权力,但不能滥用。
③纵欲者代表人物:双胞胎兄弟之一
对于纵欲者在年起的时候,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跟踪自己的兄弟,发现兄弟的情人。而这个情人错把纵欲者当成他的兄弟,后来,她爱上了纵欲者,成为纵欲者的情人。
这位情人拥有让包括奶牛在内的家畜,飞快繁衍的能力。纵欲者也因此变得富有,但最后纵欲者并没有娶自己的情人。而是娶了另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女人,他游离在情人和老婆之间,最后是饿死的。
在现实中,纵欲者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只贪图享受,而不去考虑后果。在职场上,纵欲者常常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没有去考虑所做的事情,会不会损害到公司的利益。
④沉思者代表:私生子
纵欲者的女儿不顾母亲反对,爱上了一个工人。结果被母亲发现告诉镇长家里出现了偷鸡贼,镇长安排了士兵,开枪打中了工人,终生行动不便。
纵欲者的女儿被送到修道院,在那里孤独终老。结果送回来一个私生子,他就是沉思者的代表人物。最终破解了吉普赛魔术师留下的,记载家庭命运的羊皮卷。他经常到小镇的书店去看书,经常陷入沉思。在他破译后羊皮卷后,一场飓风把马孔多小镇从这个世界上抹掉。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中,保持思考,都是很有必要的。如今很多人忙于工作,而忘记了思考。每天陷入焦躁的情绪中,工作效率反而不高。与其如此,不如先静下来,对工作进行梳理。
二、孤独的历史:自由派与保守派之争
历史上的哥伦比亚确实存在自由派与保守派,两派在20世纪初大打出手,进行了哥伦比亚历史上最残酷的内战——千日战争。
而马尔克斯的外公正是千日战争中的上校。保守派事实上获得了美国的支持,而自由派的确是无法进入国会的。
这场残酷的战争没有为哥伦比亚带来光明的前景,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民经济倒退,综合国力削弱;而控制着巴拿马运河的巴拿马地区也在美国的策动下于1903年宣布独立。
①保守派:维护自身统治
奥雷利亚诺上将,起初并不是为自己而战。他看到了保守派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行为,感到不满。看到岳父在选票上动手脚,直言道:“如果我是自由派,我就要为选票的事情开战。”他选择站在了自由派。
而书中描写的另一件事——香蕉工人被召到火车站后惨遭屠杀,则更为真实——它几乎就是哥伦比亚香蕉惨案的真实描写。
1928年12月6日,大约3000名联合果品公司的工人在哥伦比亚谢纳加市的火车站被屠杀。而这些工人隶属的香蕉园的名字就是“马孔多”,正是书中小镇的名字。
故事里,在这场惨剧发生后,尸体被装上火车如同烂香蕉一样扔到了海里,媒体的报道却是工人与资本家、政府达成了和解,几年后再也没有人知道那里发生的事情。
②自由派:追求自由,试图推翻保守派
上校对自由派的好感来源于,他们对私生子一视同仁的政策。但到了最后,上校发现自己是在为自尊而战。在临刑前与母亲见面时他镇静地说:“不要乞求任何人,也不要向任何人低头。”
上校最终是为自由而战,而不是为自由派而战。他收拾自由派的残局,想尽快结束这一切,回到马孔多养老。他想要推翻保守派,到头来发现自由派变成了自己曾经想要达到的保守派。
他除了结束,没有更好的选择。他的孤独来自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而战,连他自己一度都陷入迷茫,在孤独的这条路上,越陷越深。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画卷,对这本书有很多解读。而结合拉丁美洲的历史,只是其中一种。拉丁美洲的历史正可以称作“孤独的历史”。
拉丁美洲的原住民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面前不堪一击,人口迅速减少,原住民的历史早已是考古学家才有心思了解的艰涩故事;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历史、以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之后的历史,能让人快速想起的,竟除了战争与流血就是过快的城市化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当美墨边境墙真正建立起来,拉丁美洲便成为了一座孤岛:向北是美墨边境,向东西两向则是太平洋、大西洋,向南是荒无人烟的南极。拉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就是孤独的。
三、孤独的由来:是来自不被理解的冷漠
《百年孤独》字里行间都透出冷漠孤独感,但为什么马孔多的人们经历着百年孤独,这个问题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哈姆雷特“。在我看来,是冷漠造成了漫长的孤独。
作品中的被绑在树上直到死去的老何塞·阿尔卡蒂奥,疯狂地痴迷于科学实验,研究磁铁、冰块、化学,其他人都以为他疯了。被当成疯子的大家在现实的历史上并不鲜见,许多天才都有特殊的怪癖,但试问老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孤独真的能完全地归罪于外界环境吗?
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对外就散发着冷漠的气息,拒人于千里之外,没有人能够了解他,于是就没有人觉得他是个天才,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而书中那位传奇的奥雷连诺上校,他就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对外界有着好奇,而又有着探索精神。他不断地发动着战争,却在战争中变得冷漠而迷茫。他也曾充满热情,挺过了常年的战争,却发现自己的战争变得越来越无谓,“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当赫里内勒多求婚失败后给奥雷连诺上校发电报,“马孔多在下雨”,他的回复则如同一桶冰水般,“别犯傻了,赫里内勒多,八月下雨很正常。”当他的十七个儿子被一一杀死,他再也没有发动又一次战争的动力,却依旧深陷在冷漠之中,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做小金鱼又熔掉,在冷漠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他对于目标以外的东西总是过于冷漠,以至于在不断的重复中过完了悲剧的一生。重复这点,从家族成员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名字会反复出现,名字也代表着这个家族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其实孤独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大可不必也如同书中的家族几代人一样,用重复的工作欺骗着自己。
虽然孤独无可避免,但我们又有什么必要拼命摆脱它呢?若我们能充满热忱,即使孤独,我们也不会陷入重复的怪圈。至少,若是有人莫名其妙告诉我,“这里在下雨”,我应该不会再给他一个上校式的回复。
莫言曾经这样讲述自己与《百年孤独》的初见,那是在1984年,他还在军艺读作家班,在魏公村的书店里,当时就是这本《百年孤独》的小说,仅仅只读了十几页就足以让他读到浑身发热,十分的激动,他不敢再读下去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被里面的文字所深深地控制。
现在,正版的,《百年孤独》活动价格只需要49元。心动不如行动,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