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这是不可逆转的,即使你感到害怕、恐惧、抵触都无济于事。
很多老人奋斗了一辈子,把自己献给了家庭和子女,却唯独忽略了自己。年轻时劳心劳力,年老时又忧心忡忡。
邻居家曾有一个老人,已经80多岁了,自己已经不能做饭,就连出去买饭也是非常费劲的,邻居们出门有时都会帮她带些易存放的食物。
曾有一次老人病了,邻居们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他在邻市工作的儿子急匆匆地赶来,一个远嫁的女儿抽抽搭搭的诉一会儿苦,终究是没法赶过来。
儿子在医院呆了几天,不敢请太长时间的假,着急回公司。儿子临走时老人摸摸儿子的头,多有不舍,儿子也流着泪说:爸,我真的是没办法,我压力太大,家里两个都是男孩,都要买房娶媳妇,要不我也不能这把年纪了,还怕丢了工作。
老人出院了,拖着颤巍巍的身体走动,依旧靠着邻居的帮助,自己照顾自己。有的邻居替她打抱不平,老人却说:“我儿子也不容易,女儿也有难处,人老了,万人嫌。都怨我呀,我是盼着死的,别拖累了儿孙。”
很多邻居私下里说,就是这个老人生活不富裕,要是能接济儿女,他的日子就不会这样苦了。
他们说得有道理吗?当然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但又不全对。
因为我就曾遇见过一个每月7000退休金,大部分都补贴给了子女,还帮着小辈带娃,却仍然被儿女视为“仇人”的老人。
赵阿姨的老伴在赵阿姨要退休的前一年去世了,两位老人感情很好,赵阿姨缓了好久,才从悲伤中走出来。
当赵阿姨终于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时,儿子儿媳生了孩子,赵阿姨自然就被儿子游说着来到他们的城市,帮忙带孩子。
刚开始,日子过得很忙乱,毕竟赵阿姨很久没带过孩子了,但是出于对小孙子的喜爱,赵阿姨不单专研育儿知识,还把小孙子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十分妥贴。
生活一步步走上正轨,眼见着小孙子上了幼儿园,赵阿姨想回自己的老房子里收拾收拾,见见老邻居,就和儿子儿媳说想要回家住两个月。
没想到,儿子却和赵阿姨说了另一个消息,儿媳又怀孕了,现在还不到两个月就没声张,两人这次想要个女儿,凑成一个好字。
赵阿姨听到这个消息最初也很高兴,可渐渐地有些忧心,虽然她很疼爱小孙子,但这些年身体上的负荷,她自己也清楚得很。
但是赵阿姨的心很软,特别是对自己的儿孙更是掏心掏肺,她最后听从儿子的安排,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给儿子添钱换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赵阿姨想,自己的房子都没了,那就踏下心来,在儿子家好好带孩子吧,于是这一带又是三、四年。眼见孙子孙女围着自己奶奶,奶奶的叫个不停,虽然赵阿姨从早忙到晚但心里也是乐着的。
赵阿姨甚至没给自己留一点退路,7000块钱的退休金几乎月月都补贴给儿子的小家庭,赵阿姨从没担心过,她一直觉得自己的晚年理所当然就会跟着儿子一起过,而且自己还有7000的退休金,儿子、儿媳想必也是很愿意的。
可没想到的是,女儿的一个电话,把这一切都打破了。
赵阿姨的女儿有一个两岁的孩子,女儿刚生孩子的时候,也曾透露过想要赵阿姨过去帮忙。但赵阿姨一是在儿子这边已经忙的脚打后脑勺脱不开身,二是对这两个孙子孙女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就没有接女儿的话茬。
最后女儿还是让自己的婆婆来家里帮忙,结果最近婆婆生病住院,女儿自己能力一般,工作还是靠别人介绍的,不敢,也不想失去这份工作。
最后,思来想去,又求到了自己妈妈头上。张阿姨眼见的女儿视频的时候嘴上起了火泡,自己心里也急,想想这边两个孩子,已经带到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自己去那边帮忙过渡一个月,儿子儿媳也多少可以理解吧。
可是提出来后,儿子儿媳自是不愿意,但也没有多加阻拦。赵阿姨到了女儿家,本是说好了一个月,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又耽搁了近十天才回到儿子家。
可赵阿姨正式回到儿子家,却明显感到了儿子儿媳的冷淡,甚至话里话外有着让赵阿姨就呆在女儿家带孩子,别回来了的意思。热情冷淡两相对比,赵阿姨心里自然是不舒服。
赵阿姨心里委屈,也不是那拐弯抹角的人,就直接找来儿子儿媳,问自己是否有哪里做的不妥帖。
儿媳倒也不客气,说是这些年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自己是有责任的,但重要的是通过这两天自己和孩子的深度接触,觉得赵阿姨把自己的孩子“教坏了”、“惯坏了”,孩子一点也不听她的还顶嘴,所以希望张阿姨别影响自己教育孩子,言外之意就是不想让赵阿姨住在家里了。
赵阿姨抬头看了一眼儿子,儿子却把眼神瞟向别处,儿媳接着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意思,正好妹妹那边需要帮忙,你这回过去愿意住多久就多久,不用和我们商量了。
赵阿姨思来想去好几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回到老房子附近,租一个房子住,以自己的退休金生活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如果独自居住的话,身体健康还吃得消,若是病了,这点工资就不够用了。主要是赵阿姨手里没积蓄又没房,心里还是没有底。
赵阿姨想着实在不行,真的就去给女儿带孩子,可是自己有儿子,还依靠女儿养老,在她心里这又有些说不过去,但阿姨还是试探着给女儿打了电话,说了自己被冷待。
让赵阿姨没有想到的是,她以为女儿会期待自己的帮助,却没想到女儿说自己婆婆的病已经好了,家里又住不下,现阶段不需要母亲过来给自己带孩子了。没了又加了一句:妈,你觉得这样做,对我公平吗?
赵阿姨心里苦,一个人在夜里流了几次泪,还是决定回老家租房住。收拾东西的时候,赵阿姨想到老伴临走时,在病床上握着她手说的一段话:这个装着口风琴的盒子,你一定要收好,里面的口琴是咱俩的定情信物。你若心里苦了、难了,就拿出来看看。
赵阿姨自从老伴去世,从来没有敢打开那个琴盒,那里面藏着这太多的回忆。打开琴盒,赵阿姨手里摩挲着那个口琴,突然看见口琴下面压着一封信:
信里的大致意思是,赵阿姨性子软,又没主意,自己给他留了点备用金,让她老了别一心只想着靠儿女,自己把钱留好,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拿出钱来硬气,再不济选个好点的养老院住着,辛苦了一辈子,对自己好点。
赵阿姨手里握着口琴,泪水滴滴答答地落在那封信上,又赶紧用颤巍巍的袖口,抹去信上的水迹。
在回老家的路上,赵阿姨瞬间心里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许父母与子女的一场缘分,就到这里了吧。虽然不甘心,但也是一份成全。
赵阿姨的经历确实让人唏嘘,但对此我们可以做的不是改变他人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改变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比登天还难。
而我们能够改变的却是我们自己,首先是心态的调整,其次是物质上的未雨绸缪,最重要的是自身健康的保障。
当然还有一点,希望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有时候给自己留一点爱,反而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生活才更有动力。
人到晚年,不要把一切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学会给自己留点空间,留条后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各自属于自己的生活关系,反而处得更简单,更和谐。
当然我们也理解,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确很艰难。可是这种艰难却不该成为“逃避责任”的理由。
很多人,都忽视了父母已经老去的事实,可时光是最无情的东西,一个心态、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伤害老人心灵的一把利剑。
当有些遗憾成了永恒,再无法去弥补的时候,就成了你心中永远的疤。愿所有的人都不要经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悔恨。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创出品,抄袭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