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养老金待遇计算的办法就发生了变化。
为了实现新老待遇退休计算办法的平稳过渡,国家规定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为10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还要进行新老办法退休待遇的比较。这是以老办法退休待遇为保底的。
2024年10月以后退休,都是以新办法退休待遇计算养老待遇了,没有保底。个别地方是2024年12月。
2026年10月份退休时,都是以新办法退休待遇来计算个人的养老待遇。 不过不用担心,实行新办法退休待遇计算养老待遇,并不代表着养老待遇会降低。但是,养老待遇跟本人的工资水平已经完全脱钩了。
养老待遇新办法,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基本养老金又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是由各省市自行确定,主要跟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以及相应的过渡性系数等因素有关。
职业年金比较特殊,是有限性的养老,领取完了之后就没有了。每月领取的部分是跟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方式一样的。
(一)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基础养老金各种概念解释起来非常麻烦,但简单的说,如果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是一的话,缴费多少年就可以领取百分比多少的退休上年的社会平均工资。
缴费41年,平均缴费指数是1,可以领取41%的社平工资。
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实际上是根据视同缴费指数以及后续实际缴费指数的算数平均数来计算的。
一般来说,高级职称的退休视同缴费指数在1.6~1.7之间,平均缴费指数也差不多。
按照1.6计算,缴费和视同缴费41年,可以领取53.3%的社平工资。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都等于退休时相应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计发月数。
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不过说实话,这些计发月数是依据2000年的城镇人口预期寿命计算而来。十四五期间有关计发月数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具体出现什么变化还未知。
相应的个人账户余额都可以通过系统查账,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缴费比例的8%记入,职业年金是个人缴纳4%、单位缴纳8%,由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一般高于职业年金的记账利率或收益率,差不多职业年金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1.3~1.5倍左右。
从2014年10月开始积累到2026年10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能有10万元左右,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余额能有13~15万元。这样算起来,每月可以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大约是720元,职业年金是935元到1080元。职业年金是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不过税率不高,是3%。
(三)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等于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系数。
41年工龄,2020年退休,有29年视同缴费年限。如果按照过渡性系数1.3%、视同缴费指数1.6计算,退休可以领取60.3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这样算起来可以领取113.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每年还在维持8%~10%的速度增长,但是各个地方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2020年,辽宁省除了沈阳和大连计发基数只有6057元,河北省只有6291元,而北京市则是9910元。
假设2026年计算养老金使用的社平工资能够达到9000元,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大约每月1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是1600~1800元,这样的待遇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会逐渐占比下降,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部分会提升,最终还是落实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待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