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棉
“老了最怕什么?病啊!”61岁的宋阿姨叹着气,自问自答道。
“病了最怕啥?怕连累子女呗!”宋阿姨继续说。
宋阿姨的这一感叹来自于最近的一次生病住院经历。
01、一碗剩饭惹的祸。
夏季炎热,东西易坏,宋阿姨节俭,又是一人独居,一个人的饭,总是掌握不好量,常常做得多,吃得少,做一顿吃三顿,这次住院的起因是一碗剩疙瘩汤。
一天中午,宋阿姨做了疙瘩汤,天热,胃口不好,没吃完,就放冰箱了。
第二天中午,宋阿姨懒得做饭,热了热昨天的疙瘩汤,又凑合一顿,可疙瘩汤还是没吃完,又忘了放冰箱。
晚上,宋阿姨仍旧将疙瘩汤热了,胡乱吃一碗,总算吃完了。
可吃了疙瘩汤两小时后,宋阿姨觉得肚子开始隐隐作痛,去了一趟厕所,感觉好多了,就回屋躺着。
半小时后,肚子又疼,又跑一趟厕所,才稍稍缓解,再次躺到床上缓神。
可10分钟后,宋阿姨再次疼痛难忍,挣扎着起来,却感觉天旋地转,脚不沾地,一下子跪在了地上,缓一缓神,再站起来,走到床头柜上,拿出了自己的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吃下,又去了厕所。
在厕所马桶上,她打了120求助电话。
之后,她慢慢挪到门口,打开门,坐在门口的地上,等待着医护人员的到来。
这时已经是晚上22:30了。
”千万不要麻烦孩子们,他们一天天的都太忙了,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宋阿姨这样想。
不一会儿,邻居回家,发现宋阿姨开着房门,坐在地上,问明原因后,将宋阿姨背下了楼,送到救护车上。
“通知子女了吗?”邻居问。
“通知了,他们都在去医院的路上。”宋阿姨撒谎道。
可医生不允许宋阿姨撒谎。
23:00的时候,宋阿姨极不情愿地给大儿子打去电话。
02、妈,你管好你自己就行!
“妈,你怎么连自己也管不好呢?”是大儿子到医院后说的第一句话。
宋阿姨听了,眼圈一红,就要抹泪。
“得、得,你又要哭,我也没说啥,哭什么啊,让人看见了也不好。”大儿子有些不耐烦地说。
之后,大儿子到主治医生那里去询问具体原因,听完之后更是气恼:“妈,不是说了嘛,你啥也不用管,只管好你自己就行了,给你那么多钱,你为一碗疙瘩汤这么折腾,我明天的事还多着呢。”大儿子为难地说。
“你去忙你的吧,我现在没事儿了,也就是输输液,我自己可以的。”宋阿姨低头小声说。
“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医生让我走吗?”大儿子生气地数落道。
大儿子照顾宋阿姨的这一天,接打了17个电话,推掉了一个会议,一个牌局和一个钓鱼的约。
中午吃饭时,宋阿姨对儿子回忆了他上高中时候的一件事儿。
当时宋阿姨的丈夫工厂失火,损失巨大,婆婆病重,一刻离不开人,小儿子又摔断了腿,需要照顾。
可上高中的大儿子的班主任打来电话,称宋阿姨的大儿子在校内屡次犯错,给予开除处分。
宋阿姨赶到学校,老师递给她十几张儿子写的保证书,小到上课打闹,大到顶撞老师逃课,而这一次是翻墙出校门去网吧上网。
“现在家里这么乱,又缺钱,我不想读书了,我去网吧,是想去打工挣钱的。”大儿子当时对宋阿姨说。
宋阿姨揭穿儿子的谎言,而是苦求老师,说明原因,恳求老师再给一次机会,让大儿子留校察看,以观后效。
离开学校时,宋阿姨心疼地抱住了大儿子。
“你还记得我当时对你说了什么吗?”宋阿姨问。
大儿子摇摇头,表示不记得了。
“家里的事,你不用管,有我呢,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我当时是这样说的。
宋阿姨看一下大儿子,大儿子的脸,蹭一下红了。
他今天对母亲的一句“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是对母亲的苛责、怪罪与不耐烦,而母亲当时一句“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则是心疼、体贴与保护。
03、妈,你怎么分不清轻重!
第二天,是宋阿姨的女儿来照顾她。
“妈,这大热天的,医院舒服,还是家里舒服啊?”是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嗨,那疙瘩汤,放着油、放着盐,还有鸡蛋碎,扔了多可惜。”宋阿姨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般,小声说。
“你这个人啊,永远分不清轻重!一碗疙瘩汤几个钱?你这一次住院,多少钱?我今天是5:30起的床,洗漱做饭、给领导请假、送老大到兴趣班,送老二到幼儿园,然后火速赶到医院。”女儿的怨气也出来了。
“我以后注意就是了。”宋阿姨不好意思地说。
女儿照顾宋阿姨这一天,接打了11个电话,聊微信两个多小时,预约了两个孩子的兴趣班试听课,预订了全家出游的车票、酒店和一次减肥体验。
和女儿吃晚饭时,宋阿姨也和女儿分享了过去的事。
女儿青春期早恋,被老师责难,同学耻笑,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班主任还将女儿自杀的一篇作文拿给了宋阿姨看。
当时宋阿姨工作到了关键期,只需下基层锻炼一年,回来即可提干。
可面对女儿的情况,宋阿姨放弃了下基层的难得机会。
“你啊,就是太溺爱孩子了,她早恋,你不打骂她,还处处迁就,连工作前途也不要了?真是分不清轻重,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了。”同事、领导都这样劝她。
可宋阿姨还是留在了女儿身边,对女儿察言观色,不露痕迹地开导,甚至请求心理医生假冒QQ好友和女儿聊天,让女儿安全度过青春期。
7年前,女儿高龄孕产,状况百出,甚至产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这时,宋阿姨面临提前退休,按时退休,还是延迟退休的选择。
延迟退休,享受工作,是宋阿姨一直以来的打算。
可女儿的产后抑郁诊断书,让她立刻写了提前退休的申请。
提前退休后的工资、待遇,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产后抑郁能闹多久?一年还是两年?过段时间就好了,你这一提前退休对你的影响可是几十年呀,真是分不清轻重。”同事、领导这样劝她。
“可我还是认为你最重要。”宋阿姨对女儿说。
女儿听了,低头啜泣。
是啊,女儿的一句“分不清轻重”满是责怪、不解与愤怒,而母亲一直以来的“分不清轻重”却是对她的爱、理解和包容。
04、妈,住养老院吧!
宋阿姨住院的第三天,由小儿子来照顾。
“妈,实在不行,住养老院吧。”是小儿子到医院后说的第一句话。
“现在的养老院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条件好,设施齐全,还配有医护人员,而且同龄人很多,生活也丰富。”小儿子继续说。
宋阿姨不回应。
小儿子开始诉苦,说他昨天晚上得到消息,马上订了机票赶来,请了两天假,来回路程加起来也要半天,耽误的工作不说,回去还要加班赶上。
小儿子陪护这一天,打了2个小时的游戏,看了一部电影。
小儿子临走时,宋阿姨回忆道,当年她生下小儿子几个月后检查出子宫肌瘤,要做手术,术后出现了并发症,一住院就是七八个月。
当时有人劝宋阿姨将小儿子送人,宋阿姨吓得日夜抱着小儿子,连上手术台前都不肯撒手。
小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学习不好,非常调皮,赶上家中遭遇变故,有人建议宋阿姨让小儿子住校或送到老家让姥姥、姥爷带,可是宋阿姨坚决不肯。
“那三年,我都是每天睡三四个小时,走几公里路,照顾家,给你做一日三餐,去医院伺候老人,坚持工作挣钱,也没让你住校、离开我。”宋阿姨说。
小儿子仍然记得,姥姥、姥爷来接他那一天,妈妈是如何坚决地回绝的,不禁红了眼圈。
05、写在最后。
宋阿姨生病这3天,除了病痛,更让人心酸的,是3个儿女的言行。
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累、真忙,他们必须为工作耗时,情愿为子女费神,想着讨好领导,惦记着关照朋友,稍有空闲,还要躺平了刷刷手机,看看视频,点点赞……
可他们最怕的,就是老人出差错,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都希望老人能自己照顾好自己,能分得清轻重,甚至能用护工、养老院解决养老问题。
可子女们几乎忘了,父母曾经对子女是那么的心甘情愿,毫不保留,永不放弃。
所以,今天也借这篇文章,呼吁天下儿女,多思往事,常想未来,感恩当下,孝顺父母,切莫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愿以上为文字,与我的读者共勉。
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留言、点赞、讨论、转发。
今日讨论话题:
您觉得在孝顺老人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