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2021-06-07 11:20  浏览:46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作者:刘海涛


“一本书是一个伤口”,齐奥朗说。


弋舟的非虚构作品《空巢》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带着“伤口”的书。


农村、城市共21位老人,有各自不同的“伤”:惆怅、彷徨、焦虑、失落……他们被弋舟拣选出、沉潜为《空巢》的基调:孤独。这是被孤独包围的一群人,在经济、情感和疾病之间挣扎的一群人——空巢老人。作者努力摆脱空巢老人这个庞大概念的“压制”,在“微”中使那群模糊的身影清晰起来,“向每一个具体的、不能替换的‘个人’”致敬。


弋舟对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做了具象化勾勒。说其熟悉,都知道他们是儿女不在身边的中老年人。有人会说他们不是活得挺好吗?有吃有喝的。也正因如此,在有吃有喝这一表象下,每一个老人的酸甜苦辣又是我们所陌生的。


《空巢》给了我们一次先行体验到老为何物的机会。老,并不只是头上的一缕白发,额上的几道皱纹,抑或腿脚不灵便了……而更是被边缘化、被漠视,以及心灵深处的无力、无奈、无助。


对于这些,我们未老者感觉是遥远的,如书里杨奶奶说:“人都是年轻的时候不想年老的事啊,就好像自己永远不会老一样,直到这一天来了,才知道这世上最苦莫过老来的孤单。”


《空巢》完全让老人讲述,作者只是如实记录与编辑整理。看似过于戏剧性甚至荒诞的事,却真实地发生着,并持续发生。“没办法,这是命,我就是我自己的克星”。从青海远嫁甘肃的奶奶如是说。他们认命,是对自己、家庭的负责,而不是简单的唯心的宿命想法。这是他们从坚强走向坚强的动力;还有一个支撑他们的就是对遥不可及的下一代的注目。


原大妈说:“有时候我这心里空的,空的,就想大哭一场,也不为个啥,为个啥的时候,我这辈子反倒没哭过。”一种刚强,一种有欲有求的刚强;也是一种柔软,一种无欲无求的柔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生命之为生命的尊严。


自尊、自强、认命、一厢情愿给儿女做辩护……这种同质化不仅属于空巢老人,而且是几乎属于所有老人。


在我看来,21位老人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故事。它让我们有机会去真正走入老人的世界、老人的内心,看看TA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以怎样的重量横压在他们身上心上的。


弋舟没有过多个人情感介入,甚至要控制这种介入。由那些略带隐性的谴责的口气、为儿女无怨无悔的情怀,以及因影响儿女生活而产生自责、歉疚的复杂心理混合成的老人,很难让我们随便去定义。弋舟在谈到如何做好的小说家时说,“最大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最大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其实对于普通人,也是如此。读到此书的读者同样需要这种同理心。


从文中受访者的肺腑之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农村与城市的老人在养老认知上的差异,代际、观念、对养老院的态度等诸多层面的东西都在左右着他们。若将“空巢焦虑”的原因简单归于时代,草率。宏观上看更多是文化、伦理观念滞后与时代加速度等不适应的结果;微观上多是家庭矛盾(经济压力、成员情感、自我心理诉求等)调节不当所致。


若他们无可转变,无力转变,那么需要转变的是我们。在空巢老人眼里,近处“没有”亲人,或许是他们愿意与一位小说家或普通路人倾心而谈的原因,我们是他们“陌生”的亲人。记住他们其实就是记住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终有老去的那一天。


书,写给还未老去的我们。作者用伤口缝合伤口;用伤口之痛唤醒伤口之痛;用伤口之伤抵御伤口之伤。这也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种子如何生长。似乎结果是两条路,要么周而复始重蹈老一辈覆辙;要么把上一辈的孤独变成我们花园里滋养花朵的肥料。如诗人阿多尼斯所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类似作品的到来提请我们注意,即便习俗、文化、观念等一时无法改变或改善,但我们对老人,对家庭,对自身,可以更好更体贴,“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一支蜡烛却能照亮”,就是这样,爱与努力相互召唤,我们一起自幽暗、寂寞甚至看似不可能的境地静静升起。(刘海涛)


来源:新民晚报


【来源:新民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布人:5a4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