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
8月16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刊文指出,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目前,包括保险资金、信托资金、理财资金、QFII等在内的几类中长期资金,都表现出加码资本市场的趋势。
但是,长期资金既要“请得来”,更要“留得住”。未来,为了留住这些长钱,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来为其保驾护航呢?
长期资金,加码资本市场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既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运营实现资金的科学配置,平抑短期波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又可以帮助居民拓展长期收益渠道,增加资本性收入;还可以促进实体企业改善资本结构,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我国目前可投向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主要分三类。
一是以理财、信托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居民和企业购买理财和信托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在实现较高收益的同时,兼顾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这类资金主要由居民和企业存款转化而来,且随着居民对金融性资产配置需求和财产性收入要求的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资金从房地产、居民存款向理财类产品转移。
二是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这类资金主要是通过社保费(保费)缴纳形成可投资的基金。由于这类资金需要通过跨期投资获得长期回报,因此需要通过稳定的投资渠道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在实现跨期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确保远期支付。
三是以QFII、“陆股通”等为代表的外资。这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同理财类资金类似,但由于外资往往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标的,因此在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对冲工具的丰富性方面,都更具优势,这类资金既会关注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可投资价值,也会通过跨区域的横向配置捕捉短期交易性机会,其独特的投资目的和方式值得关注。
从数据上看,这三类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在逐步加快。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信托资金投向资本市场的总额达1.94万亿元,占总投资的10.97%。目前已有1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随着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推出,银行理财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比例将提升至2%-3%,但现阶段主要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为主,中小银行的理财资金入市比例相对较小。截至2020年6月,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基金总额达2.68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重超过13.3%,入市规模高于2019年。我国养老金规模在2019年已突破5万亿元,但入市比例不足10%,对标国外的养老基金入市比例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制度建设,护航长期资金入市
●维持对资本市场良好前景的预期
在我国逐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规则的不断完善,包括新《证券法》的颁布、科创板的设立、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等,既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满足长期资金保值增值的预期和需求。未来,需要继续保持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预期,从而为长期资金入市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扩充长期资金的投资规模
对于理财和信托资金运作机构来说,需要通过“量身定做”,完善产品体系建设,丰富权益类产品种类,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增加长期资金的供给弹性。另外,也要从全社会引导并加强投资者教育,鼓励个人投资者通过理财等途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减少“散户”投资的不理性行为。
对于养老金来说,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允许地方政府将基本养老金统一委托给社保基金会,实行中央集中运营、市场化投资运作,但实际操作中,目前基本养老金委托投资的比例尚未达到20%,绝大部分分散在各地,委托投资规模有限。这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重要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养老金运营模式,扩大委托投资规模。
对于外资而言,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优化市场制度环境,为外资流入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和良好的环境。
●适度提高长期资金入市的比例
从国外长期资金入市以来的收益来看,积极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有助于明显改善长期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我国应该借鉴这一经验。目前监管层已逐步提升长期资金的入市比例,并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2020年7月,银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提高到最高达45%,赋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投资权。
目前,社保基金和养老金的入市比例分别为40%和30%,考虑到此类资金投资运营更加长期化、市场化,可给予其更多的投资灵活性,探索适度提高入市比例上限。鉴于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大,可在提高资金入市比例的同时,适当增加长期考核,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长期资金稳定留在资本市场。
●拓宽长期资金投资范围
通过丰富长期资金的可投资范围和配置低相关性资产,可以分散投资组合风险,带来更高的收益空间。随着资管新规的颁布,理财资金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今后应该延续这一方向,例如大力发展国内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将股票期权等重要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其他契合养老金投资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纳入投资范围。另外,也可加强大类资产配置,根据所处经济周期位置,结合风险和收益目标,在股票、债券、外汇等标准化资产以及黄金、原油、REITs等另类资产领域广泛配置,提高投资弹性。
●大力发展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相较主动投资型产品,收益率确定性更强。同时,指数基金运作透明,成本较低,投资风格稳定,从长远看,将成为长期资金的重要投资标的。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指数基金数量超过600只,规模接近万亿元,但与权益市场30万亿元的流动市值相比,规模仍较小。这不仅有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原因,也有基金公司在指数基金操作上的规范性问题。为使指数基金加快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7月3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3号——指数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同时,沪深交易所也先后发布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开发指引(征求意见稿),都旨在进一步规范指数基金的投资运作,发挥指数基金资产配置的工具属性。相信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和指数基金运作的规范化,指数基金的长期配置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总之,以养老金、保险、理财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在稳定市场运行、强化市场约束、倡导理性投资等方面作用重大。相信在未来,资本市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将逐步提升,从“请得来”到“留得住”,长期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