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杨振宁对中国有什么重要贡献?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他有意见?
2021-02-16 17:09  浏览:1742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之所以经常会有人提出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纠结在两点。

一是在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最为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没有回国效力。

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相当优渥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打破封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而那个时候的杨振宁呢?并没有和那部分科学家一样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搞研究。


实际上这一点,主要还是误解。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应用型科学家,我们那个时候急需的是能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快速增强的实用技术。而杨振宁搞的理论物理,属于基础科学,当时的中国并不急需,也没有那样的科研环境与条件,他回来估计也毁了,后面那些震惊世界的理论物理成果可能就没有了。

当然,如果杨振宁回来转而搞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否可行,这个不能假设的。


二是杨振宁于2003年底,回中国定居,并于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这一点最为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反感。认为杨振宁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回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他才回来,而2003年的时候,他都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明显是在美国混不下去,才想起了回国养老的。

按照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多个院士和终身教授的头衔,数不清的各类奖项,人家在美国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不行啊?回国来养老?这样说是不是连自己都信服不了?

还有一点题外话,人们之所以对杨振宁出现很多负面的看法,也与杨振宁再婚的事情有关。

在2004年,也就是回国的次年,82岁的他就和当年才28岁的漂亮姑娘翁帆结婚了。二人相差54岁,这样悬殊的年龄差,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因为杨振宁本人特殊的身份,在国内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然主要是负面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属于杨振宁于翁帆之间私人范畴的事情,人家二人你情我愿,外人是说不得什么的,之所以有看法,也就是和中国传统的观念不太相符,心里不舒服而已。实际上,在过去,那些高龄的达官贵人娶年轻女子做妻子,真的不在少数,就连当代那些科学大家们,这样做的也不在少数。

杨振宁只是因为特殊身份,他和翁帆的忘年婚姻才招致了许多非议,甚至还传出一些有损人格的谣言。

无论外人怎么说,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到2021年,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17年啊,在这样的时间跨度里,不知道有多少看起来般配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而杨振宁与翁帆伉俪,依然坚守在婚姻的殿堂里,这就让以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的前妻杜致礼,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女儿。


要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那得先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世界物理科学发展的贡献。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有很多,我们简单摘出几个。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在层次上是高于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

其他还有统计力学的相变理论等等,他的许多研究和成果,都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再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这里面可以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的划分,之间许多都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处于被世界封锁的状态,中国的科学家与世界科学家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关起门来虽然也出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脱节,使得中国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外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不与世界交流,只会迟滞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且因为对中国不了解,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不愿意与中国科学家进行交流。


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不了解、不信任、不来往的,正是杨振宁先生。正是他利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不断穿梭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向同行们介绍中国的情况,取得了这些科学家们对中国的重新认识与关注。

有了杨振宁的不懈努力,来中国考察与讲学交流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走出去了解世界的也同样多了起来,这对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渠道。

杨振宁先生不但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来中国交流,本人更是经常来往与大陆和香港进行讲学,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中国,开拓了中国科学家的眼界。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立马回国,就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别小看这个名单,它可是挽救了许多科学家的,在当时中国的那种环境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见邓稼先,可不是仅仅叙旧那么简单,而是毫无保留地向邓稼先介绍了量子场论和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一边讲一边拿笔演算,只相当于是把国外先进的科技介绍给国内的科学家的。

所以,中国科技在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杨振宁先生功不可没。这方面的工作,也算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间接贡献吧。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直接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的首期少年班,就是在杨振宁、李政道的倡议下于1978年成立的,这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杨振宁发起成立了资助中国学者去石溪分校进修一年的“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并且在这里设立了CEEC奖金,资助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杨振宁本人也捐赠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奖励优秀人才的培养,他在清华大学的百万年薪,更是发文不取,全部捐给了科学研究。

他还推动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

这些研究中心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华裔科学家,比如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杨振宁倡议建立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等一系列奖项。

1996年1月,杨振宁被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杨振宁回国后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部分领域里,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人才培养上,更是输送了近千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提升了中国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层次。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杨振宁先生在维护中国利益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1971年上半年,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杨振宁参加了保钓运动。

1971年10月,美国参院外委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杨振宁为“归还冲绳协定”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作证。

杨振宁也为中美关系的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先生的历史定位:目前世界上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不惜得罪人,坚决反对中国科技“大跃进”。

这就是著名的是否应该建立费用达200亿美元的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争论。

2015年,针对CEPC该不该建的问题,杨振宁与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大战。


杨振宁说,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脱贫,而且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超级项目,需要谨慎。

总之,杨振宁先生对世界、对中国的贡献,早就超出了一般意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杨振宁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值得国人尊敬。

那些试图妖魔化杨振宁先生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更是站不住脚的。


发布人:ed88****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