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方案,最近留意到“互助性养老”,核心内容就是以同村老人为对象,低龄老人可以去照顾高龄老人。如果得到财政支持,还会是“有偿照顾”。
我想反问,所谓养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缺人照顾吗?低龄老人也是老人,让他们去照顾另外一群更高龄的老人,我不知道这里面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我就想试问一下,如果你有父母在老家留守,你会同意你年老的父母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别人的父母吗?
自己家的老人,连照顾自己的孙子都是迫不得已的事,还会去照顾别人家的,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也实在是叫人烧脑,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算给钱,有偿照顾,两边都是老人,都是农村的,谁能把谁照顾到位?一句话,互助性养老,简直就是用屁股想出来的,太抽象了太扯淡了。
相比之下,我还是坚持之前我提出的“村土地养老法”,归纳一下抽重点说。
第一,所有村民的土地收拢,由村委统一使用统一纳入村上财政。由于全村土地就是“一片地”,可以最大化实现机器代人耕作,节约了大量成本,相对地就提高了利润。
第二,60岁以下村民以股东身份参与利润分配,排在第二位人群。60岁以上老人以绝对性参与利润分配,排在第一位人群。也就是说,利润分配首先满足老人生活费标准,有结余再分配到年轻人,无结余不分。这个基础就在于年轻人外出打工,也根本看不上那点土地收入,有了更好,没有也行。
第三,以全村土地不变,老人数量持续减少这样的自然规律,土地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小。
第四,以土地最基础的种植粮食获得的利润分配,可以大大提高现在的养老金。现在每人每月100多元,改制后可以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左右,这是比较保守的算法,各位可以稍加详细地去算账。假如再把一部分土地由利润低的粮食耕种改换成经济作物,这个养老金还会提高。
第五,所有本村户口的年轻人到了60岁都可以享受这样的村上待遇,就更不会在乎年轻时候地里那点可有可无的收入了。如果家里正好有老人在60岁以上,就相当于自己年轻时候把土地用来养父母老了。最重要的是,钱如果能到位,就可以节省绝大多数的精力,可以更好安排自己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生活,不用啃老也不用为养老发愁。
最后我用一些数据支撑一下我的看法是靠谱的。
以每人一亩地,种玉米小麦两料,一年的纯收入加上补贴,在800元左右,一个村人口无论大小总数按照1000人算,就是1000亩地,总的纯收入就是80万,总人数1000人,如果是户数的话,就是200户左右,这个就是两位老人,加上一对年轻夫妻再加上一个孩子,一户就按5人这么算。这1000总人口的村子,60岁以上老人数量基本上在10%左右,也就是100人,这80万分给100人,每人每年是8000元,平均到每月就是666元,如果觉得这个有点多了,可以把每月定为500元,结余的部分还可以平均分配到年轻头上。
如果这个算下来还不够500元,那就改变土地耕种方式,努力提高收入,比如种植多少粮食,种植多少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也有多种多样的,村委挑起这个担子,就要有这个能力,不具备这个能力,就撤换。
这样操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村里每个人头上都有土地,都是平均的,年轻人都不用考虑以后自己的养老问题,留守家里的老人养老至少经济上不用操心。
最后,这是一个思路,一个方案,具体的情况各地不一样,有的地方人均土地不止一亩地,有的不足一亩地,总之,完全可以参考这个方案,结合各地方的情况来操作。这就是我的养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