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有个32岁的同事生了二胎,成为了公司同事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同部门的同事小吴是个坚定的丁克族,他也32岁了,已婚,至今还没有生孩子。
面对公司同事们对那个生二胎同事一致的祝福声,小吴显得不以为然。
他不屑地说:
“现在大多数人生孩子,其实跟我们父母那辈人的出发点没有区别,生孩子就是为了养儿防老。
我告诉你们,现在那一套早就过时了,都2021年了,谁还指望养儿防老,谁就是脑袋不太好。”
于是他洋洋洒洒的列举了三大理由:
首先,养孩子大概率是个赔本买卖。
从孩子出生,纸尿裤,奶粉,早教,学前班,幼儿园,义务教育,兴趣班……
哦对了,还有最大的一项开支:学区房。
有人算过,现在把一个小孩普普通通的养到18岁,至少得花80万左右。
实话说了吧:用养娃那钱,都够你养好几遍老了。
就算你孩子顺利读完了大学,进入公司成了一个和你一样的996打工人,你觉得这80万啥时候能收回来?
你又能指望他把工资给你花吗?
他不成家?他不养娃?他的收入有多少能花在你身上?想想你自己,你的收入有多少花在自己的爹妈身上了?
其次,现在社会多元化,你没办法保证孩子一定会孝顺你。
现在的小孩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人的价值观比较单一,觉得小时候乖乖听话,长大了挣钱赡养父母,不管以前是打是骂都照单全收。
而现在呢,多少中年人整天在职场上996,一天到晚跟孩子也没啥交流,除了骂孩子成绩不达标之外根本说不上几句话,你指望这样的教育方式,到二十年后收获一个感天动地的孝子贤孙吗?我看你长的不美,想得倒很美。
孩子长大了,他可能想去更远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甚至他可能会有愿意为之付出整个人生的信仰,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一哭二闹的阻止他吗?
就算你想,你也做不到,因为孩子们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决定行为的能力和权利。
第三,就算孩子会孝顺你,但是这个社会压力大,将来他不啃你就不错了,还指望他养?
前面两点说了比较悲观的情况,那肯定有人说,你怎么把孩子想得那么恶毒,我孩子善良着呢,我们亲子关系特别好,将来他肯定会孝顺我。
好吧,就算你孩子是一等一的孝顺听话,可是现在这世界内卷这么严重,你和你的伴侣都是普通人,你孩子大概率也是个普通人,这话没错吧?
除非你想用普通基因、普通环境、普通家世砸出一个绝世天才,那我觉得你还不如指望基因变异。
以后的孩子们生活可能越来越难,他自己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你怎么指望他杨你老呢?不啃老就不错了。
远的不说你就拍拍心问问你自己:
这么多年,你给自己的老爹老妈孝敬什么了?你是给他们买房子了,还是在他们生病的时候上医院衣不解带的照顾去了?
推己及人,每代人都有每代人要面临的难题。
你说你现在压力大,不好意思,将来你孩子面临的压力不会比你小。
我们退一万步说,你确保你的孩子肯定是爱你的、愿意陪在你身边的,但如果你真有个急需用钱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他一定就能拿出大把的救命钱,然后自己连工作都不做就在你身边伺候你。
经过同事小吴这一番犀利的分析,多数同事们,不管有娃没娃的,都哑口无言了。
在“生育”和“丁克”之间,小编自己并没有那么偏激的观点,我觉得是否生孩子都是个人的选择,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作为成年人,我们都要有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勇气。
其实,生育跟婚姻一样,像个围城。
围城内外,各有各的不如意,同时也各有各的明媚。
比方说有孩子的人,可能就会失去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可能要把原本可以花在自己身上的投资花到孩子身上,不管你情愿不情愿,大多数有孩子的人都会以孩子的需求优先;
而选择丁克的人呢,可能收获了年轻的时候自由支配金钱、精力和时间的权力,但同时他也享受不到亲子之间天伦之乐的感觉,体会不到把一个小生命亲手抚养长大的那种“养成游戏”的成就感,到了晚年,也多少会觉得有些孤独。
总之,你选择了这种人生,就不能选择那种人生。
而且人生没有预演,只有现场直播,而且是单行道,不能反悔重来。
所以,面临生育、结婚这种不可逆的人生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但我觉得,不管生育还是丁克,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养老工具人。
就算你想培养一个工具人,大概率你会失望的,因为孩子早晚都会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所以呢,成年人与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如自己努力挣钱好好规划自己老后的生活,让自己老后,也能成为子女的肩膀、港湾和退路。
最后,用著名作家纪伯伦的诗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陪伴你,但是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讨论
你选择丁克还是生娃?
如果单纯从利益、成本等角度,你觉得哪个选择更明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