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社会新闻里,出现了这样一则报道:
92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到周边的餐馆捡瓶子,虽然有养老金,但因为太少,满足不了基本的生活开支,只好出来“另谋生计”。
曾听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时间不一定能造就一位伟人,但是一定会造就一位老人!”
谁都会有变老的一天,苍老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没有想过,当你老了,你的老年生活会如何度过?居家养老,由孩子或者保姆照顾;公立养老院养老,住得起但条件可能不太好;私立养老院,环境不错但贵得有点吓人。
01
中国养老现状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这就标志着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的意义不是一天三餐吃饱那么简单,我们都知道,老人一般都是疾病缠身,很多老人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如果再负担看病,就现在养老金的水平来看,根本不够用。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近日在《英才》杂志发表文章称,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等都没有根本改变,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则需要一笔约为300万-500万元的积蓄,才能度过余生。
文章进而提出“但这只是城镇人口的大致水准,类似京、沪、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1000万元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因此,养老问题令大家很无奈,解决中国家庭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02
中国家庭靠什么养老
每次谈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无奈,它考验的是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更直接的是在考验家庭经济能力。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可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将承受着巨大压力。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的观念逐渐的在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放弃了,都认为最好是可以不拖累子女,需要自己提前做好养老计划,无论是储蓄还是投保商业养老保险,都可以令自己体面的老去。
所以,我们过去潜意识里的“养儿就能防老”已经逐渐被弱化,那么养老还可以靠谁呢?有的人可能觉得,以后养老可以靠政府。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表了一篇《养老还是得大家一块来》的文章,道出“养老不能只靠政府”的道理。
文章观点有二:
单独依靠政府来全面承担养老是不现实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1.4%,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然而中国的老龄化却又是“未富先老”: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社会的养老资源相当有限。
政府不是万能的,社会也应承担责任。
在欧美国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都是由社会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政府则承担监管的职能。与之相比,中国的社会养老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养老不能靠政府又不能靠孩子,那就只能靠自己了,要怎么靠自己呢?
03
如何做好养老规划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三支柱”的体系。
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帮你养老,管吃不管好;
“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就是企业帮你养老,但能参与的人少;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自己给自己养老。
想要生活有基础保障,第一大支柱很重要,但从统计局数据看来,我国14亿人口只有4亿是参加了养老保险的。
更别说第二大支柱了,人数会更少。可见有多少人是没有计划过、或者根本没有条件去考虑以后养老的事。
所以对于没有基础保障的人而言,第三大支柱很重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指出:商业养老保险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促进者、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持者。
商业养老保险是给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在被保险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届满时,由保险公司按合同规定支付养老金。
比如,商业保险中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定期保险、终身保险都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与社保不同,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承担,所以保费缴纳越多,退休后的保险金额领取的越多。我们可以在专业寿险顾问的帮忙规划下,按照自己的需求准备养老金。
社保解决的是退休后基本生活需求问题,而商业保险则是退休生活的品质保证。
除此以外,还有一项不得不提及的是,如果说上述是用来应付退休后的日常老年生活,那么重疾险则是为了年老后的突发疾病状况。
在年轻时配置重疾险,也是老后靠自己的重要决定。
人到老年,都希望有个幸福美好的晚景。而仅仅靠社保养老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物价的上涨,有可能还得紧衣缩食的生活。要想退休后生活品质不被降低,能幸福地过个金色晚年,必要的商业养老保险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