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古代没有“五险一金”,政府对老人有何仁政?揭秘古代的养老政策
2021-05-12 12:43  浏览:60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现今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五险一金的推出,让“老有所依”变成了现实,但古代不一样,那个时候哪里会有“五险一金”这个概念。




问题来了,无论哪朝那代,人都是会变老的,在没有五险一金的古代,朝廷如何保障老年人群体的生活?


周朝的法令,看似暖心,实则可笑


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历朝历代也是比较重视的,但每个时期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关于养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统治阶层就有了养老的意识,那时还把“老”字作为“孝”的代名词。


到了周朝时期,就有比较具体的文字记载了当时政府颁布法令: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


这里的从政不是说进入仕途,而是服徭役的意思,法令的意思是家里如果有80岁老人,则儿孙中可有一人不服徭役;若有90岁老人,则全家可不服徭役。




这条法令虽然看起来很美很暖心,但仔细分析就会觉得这是脱裤子放屁,为什么?很简单,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可以活到80岁?更别说90岁,连帝制时期生活条件最好的皇帝之中,活得最久的乾隆帝也只有88岁不到,更不用说周朝时期的普通百姓。




由此可见,古代的统治者在颁布一些法令时,往往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或者根本就是做给百姓看的,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该服的徭役还是得老老实实服,别想着免除了。


历朝历代对老人的仁政不尽相同


到了汉朝时期,统治者就比周朝要靠谱一些了,不再搞那些八九十岁的把戏了,那时规定70岁以上老人如果触犯了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免除起诉。


可以看出,虽然汉朝时期70岁老人也非常罕见,但也不是说天方夜谭,而且免除起诉这样的做法,确实体现了人道二字。




唐朝时期,社会比较繁荣,刑律自然也就宽松了,而且朝廷不仅在刑律上放宽,在精神层面还大力提倡“父母在,不远行”,号召子女多陪陪父母,这个就需要点赞了,唐朝政府真的有现代意识。


到了朱元璋时期,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苦出身,所以对普通老百姓自然就多了一份感情,他当皇帝时,曾下过一道令,就是全国范围内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品行尚可,国家就会给予财政补贴和资助。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80岁以上老人,当地官府要每月赠送大米100斤,猪肉5斤,酒60斤,除此之外,在朱元璋老家凤阳和首都南京的80岁以上老人,还会被授予爵位,与当地父母官平起平坐。


都说朱元璋是暴君,其实,朱元璋针对的只是贪官污吏,或者那些骄横不法,随时可能闹出大动静的骄兵悍将,在对待百姓方面,他还是很仁义的。


清朝时期的法律就比较严格了,当时规定,如果老人因无人赡养而轻生,那么老人的子女就会被判过失杀人罪。




对于清朝的这条律令,从刑罚来看确实很严厉,但站在孝道的角度看,清廷做的是没错的,如果子女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让父母寒了心,甚至轻生,试问这样的子女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


养老院,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创举


除了这些仁政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优待老人的例子,比如专门收养老人的机构就是出现在北宋时期,那时叫“居养院”,会收养一些贫困老人,宋朝的经济比较发达,在居养院中的老人生活也是比较好的。




南北朝时期也有类似的独孤院,只不过独孤院除了收养老人外,还收养孤儿,可以说比较先进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我国一直在推进的重要工作,面对老人,应当做到尊敬礼让,因为自己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二十四孝》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发布人:4fd4****    IP:106.39.1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