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但老龄化程度却很严重,出生率也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此国家出行了放宽三胎的政策,鼓励年轻人多生孩子,提高生育率。
赵燕青教授更是将生孩子与资本挂钩,不生孩子就不提供保障房,结了婚才可以分配保障房,没有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此建议一发表,就遭到群众的强烈反感和吐槽。
实际上,无论是国家放宽三胎政策,还是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的建议,都无法改变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的现状,因为年轻人生育意愿低并不是因为国家政策和医保,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说起。
一、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
首先是因为男女比例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男性占比始终比女性占比大,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万,这表明,将会有三千多万的男性可能会光棍一辈子,特别是在农村,找不到老婆的情况更是见怪不怪,强调一下,不是不想娶,是娶不到。
而且,在农村生活的大多数年轻人,家庭条件并不好,没有能力负担起女方提出的高价彩礼。
纵使国家已经规定,女方不能向男方讨要高价彩礼,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一套彩礼习俗延续至今,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国家规定变得先进化,目前它还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再说,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嫁给一个付不起自己彩礼的男朋友。
二、夫妻之间不愿意生孩子
如今,丁克夫妇已经变成了一种潮流,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钱,钱虽不是万能之物,但没有钱是真的万万不能,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物价,现在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只增不减,自己都快养不起自己了,谈何养很多孩子呢?
如果只是养活还另当别论,但现在社会跟以前不同,养孩子不仅要养活,还要养好。奶粉费,学费,辅导费等等,父母要把家庭里的一大部分积蓄都投入到孩子上,一个就够呛了,两个三个就真的负担不起了。
出生率一降再降,教授提议不生育下调养老金,网友:你自己先!
除此之外,年轻人还要履行赡养老人的重任,在外工作,要想获得高薪水,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如果有了孩子,将会压缩他们的工作时间,为了自己的事业,只能暂时选择不生孩子。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生活节奏本来就快,职场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女性一旦怀孕,她可能就要放弃自己的事业,因为怀孕之后,将会有数不清的家务,
孩子的哭闹声会充斥着女人的生活,她需要给孩子换洗衣服,给孩子做饭,喂饭,带孩子去上学,晚上还得帮孩子辅导作业。当一个妈妈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这意味着你将会失去自由和自我,没法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养育孩子这个重担可能会让一个事业刚起步的家庭再次陷入危机。
思想观念的开放化也是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原因之一。现在年轻人的思想不像过去那么传统古板,他们喜欢追求自由,有的学习外国选择丁克,觉得二人世界的快乐比起天伦之乐更加轻松美好。
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这种说法在当代早已过时,当然,如果夫妻双方的经济实力允许,并且喜欢孩子,生上两三个优质宝宝,为社会做出贡献,当然是一件喜事,但是得在自愿前提下。
总而言之,赵教授的一番话确实是有些欠缺考虑,认为生孩子是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的,他关注的仅仅是社会的利益,却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这会给当代年轻人增添莫须有的负担,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想法无疑会遭到群众的反抗和不满。
再言,生孩子理应是个人权利,而不是义务。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这不变成强迫了吗?这种行为难道没有损害到女性的权利,把女性当成生育机器吗?像教授这样高素质的人,难道不知道一个女人生下孩子,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吗?
有网友吐槽教授,让教授自己的孩子去多生几个,不生就下调他的养老金,换作教授自己,他愿意吗?如果下调养老金,不能改变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的现状,那按这个教授的角度,是不是还要采取更加严酷的手段去强迫人们生孩子。
将生育与资本挂钩,被生下来的孩子真的会幸福吗?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而不是利益的产物。被迫生出孩子的父母真的心甘情愿为孩子好吗?
这样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难道有利吗?如果父母不是出于自愿生下了许多孩子,但是没有能力将他们抚养成一个好公民,那这样的孩子对社会有何用处呢?
总结: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低并不能通过下调养老金而得到提高。
要想提高出生率,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鼓励惠民政策,而不是像赵燕青教授一样以惩戒来逼迫人们生孩子,要让人民愿意生孩子,生的起孩子,快乐得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