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险参保普及率不断提升,到龄老人的基本得到保障
2021-07-07 00:57  浏览:363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导语:从旧农保到新农保再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险制度的实施,上一级政府也给基层政府部门下放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当地民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和管理要求。但是理论总是比实践更简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受地域、经济、文化、人文、风俗的影响。




01了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成效,老人基本得到保障


1、居民参保普及率升高


从2013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人社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就不遗余力的全面部署参保任务,指导乡镇和村级对城乡居民进行全面参保覆盖普及。通过每年的扩面参保任务,对城乡居民中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进行参保,确保符合的每个居民应保尽保,推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利国利民的制度。


为了确保扩面参保的顺利进行,从县级、镇级服务窗口增设工作人员到村级设置专门负责城居保村干部,其中投入的财力、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截至2019年8月30日,研究地区内符合参保条件的未参保人员仅44548人,其中剔除参加职工保、企业保人员和在校生,预计未参保人员少于两万人,对于一个常住人口86.3万的大县,其参保普及率是可当高的。


2、居民养老观念转变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9年,已实施了7年,制度一直在不断的完善,特别是随着养老金的逐年提高,到龄老人的基本得到保障,总体上,居民对城乡居民保的认可度是逐年提高的,进而他们的养老观念也随之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仙游县是个城镇化水平处于中等的地方,城镇与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的养老思维较为保守,依赖子女养老的思想根深蒂固,绝大多数的人在养老政策宣传初期持观望甚至抵触的情绪,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政府骗钱骗保。




但是,随着第一批满六十周岁的人员领取养老金成功后,居民中陈旧的思维被破除,心理上渐渐认可肯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单纯依赖子女养老的思想变为接受社会养老、政府养老,行为上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参保主动缴费,特别是对比年轻人,即将到龄的人员,他们对参保的认可和积极性更高。


另一方面,通过每年不定期、不定时的不间断养老政策宣传,缴费档次的不断优化,养老金领取额度的不断上调,以及各级经办流程的不断完善与便捷化,对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群众是欢迎的。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险制度的运行拥有一定数量的群众拥趸,符合群众的需求预期,城乡居民保的良好运行过程促使群众的观念转变,未来,只要城乡居民保不断优化完善,提高经办的服务质量,那么,将会有更多的群众转变不参保、即使参保也不缴费的陈旧观念,真正让城乡居民保实现群众参保全覆盖、群众认可度全覆盖。


3、经办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仙游县的运行相对来说是顺利且成功的,其经办体系的形成也是迅速的。在城乡居民保实施之初,仙游县便对该项业务设置专门的负责部门,招聘配备、抽调征用专门的经办人;乡镇在社会事务服务窗口专门设立窗口服务平台,对接群众做好参保工作。


村(社区)聘用专门城乡居民保经办人员做好群众宣传工作,材料收集。为保障业务经办水平的流畅和高质量,仙游县对18个乡镇326个村(社区),每年都有针对性的举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业务培训会。


经过省一级对市一级进行培训,市一级对县一级进行业务培训,县一级对乡镇进行业务培训,乡镇再对村(社区)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层层传达,经办人员学好业务知识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仙游县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仙游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具有坚实的业务基础。




除了经办人员的配置外,办公场所也相应的专门设立,村(社区)在村居委会开辟专门的城乡居民保办公室,接待前来问询的群众;也专门设立了服务窗口在乡镇,专门办理前来的群众办理城乡居民保业务;人社局也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岗位窗口办理乡镇无法操作的业务。


总的来说,在养老保险的部分职责划转之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体系已形成基本雏形,虽然,办理业务存在不便民的情况,比如,到龄死亡人员的丧葬费若是领钱的银行卡号填写错误,居民可能需要在乡镇和县行政服务大厅之间跑两三趟。


职责划转之后,人社局部分权力下放,乡镇(街道)主要负责预审核,人社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审核,业务经办的主要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村(社区)。职责划转之后,人社局部分权力分权给税务部门,主要是缴费方面的业务归税务部门分管。


02了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村级协理员年龄跨度大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根据问卷调查,仙游县政府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过程中的宣传不到位。在问卷调查关于“您是否知晓2019年起缴费等业务移到税务系统”、“您是否知晓城乡居民保的村级便民平台已建成,办理业务不出村”两题,参与问卷调查的782名城乡居民。


年龄16-30周岁、31-45周岁的居民知晓缴费等业务移到税务系统的人数占参与调查同年龄段的人数比例都没有过半。大部分未到龄居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职责划转、村级平台的建设情况并不清楚,反而是年纪大的,即将满60周岁和已经满60周岁的人员对政策比较熟悉。




建设标准里要求村级服务点应在醒目位置公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村级信息化经办服务的项目内容、政策依据、经办程序、所需材料等信息;政策宣传资料至服务点并在醒目位置摆放,供城乡居民取阅;服务点应保证有相对固定的上班时间,并将服务时间对外公布。


2、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经查,大济镇尾坂村村民陈某某夫妇于2012年至2018年参加并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按每人每年500元的缴费档次缴纳;2019年修改缴费档次,按每人每年600元的缴费档次缴纳,每年的缴费金额全部交由时任包组干部陈xx、张xx代收代缴,并出具缴费收据。


2020年2月,陈某某夫妇的儿子陈xx通过《福建居民养老保险》微信小程序查询发现其父母每年的缴费金额不对,2012年至2018年期间每人每年的缴费金额只显示100元,2019年为200元,即每人每年少缴了400元,8年间每人少缴了3200元,两个人共少缴了6400元。


通过查阅档案,确认陈某某夫妇参保登记表上面登记信息显示缴费档次为500元,而居民保系统中缴费档次为100元/年。经对2011-2013年尾坂村参保登记表缴费档次选择高于100元与居民保系统缴费情况比对。




发现有6个人参保登记表中缴费档次选择与系统中的缴费情况不一致(经查系镇劳保所试点时在录入系统时误把村民选择高档次录为100元档次,经与当事人确认保险费缴交没有问题)。通过与村干部张xx沟通,发现其在为参保群众代收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过程中,没有建立台帐和日常对帐销帐制度,造成代收代缴养老保险费帐务不清。


3、村级经办能力不足


截至2019年8月23日仙游县有326个村(居)已启用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并创建用户账号351个,其中278个账号完成实名认证。通过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经办业务累计260笔,移动端(微信小程序)经办业务49笔。


乡镇(街道)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行的情况下,平台经办情况十分不理想,平均经办0.8笔的情况基本上完全无法实现让群众办理城乡居民保业务不出村,更谈不上减少群众的出行成本和缩短业务办理时限。


村级协理员的年龄跨度大,且高龄人员不在少数。根据问卷的反馈和工作走访在实际村级平台业务办理过程中,村级协理员在业务操作上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到龄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办理到龄待遇登记项目。


个别村居直接办成待遇认证项目,往往无法成功,便让村民回去等候,影响群众养老金领取。也有很多群众因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并不清楚可不出村办理业务,依然前往乡镇(街道)劳保部门办理业务。




结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村级便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无疑是简政放权的体现,将原来需要层层上报的纸质业务材料压缩成电子化,最大化的给居民提供便利,实现大部分城乡居民保业务可不出村就完成办理,减少了群众的出行成本和缩短业务办理时限,促进城乡居民保的经办体系逐年完善。


发布人:a75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