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个家庭,通常是年轻的夫妻2人,生1至2个孩子,加上夫妻双方父母4个老人的模式。年轻人说生活压力大,除养孩子还得养老人。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老人出钱出力替子女抚养着他们的下一代,面对这种“新型啃老”,老人们没有觉察,反而以为子女很“孝顺”。
一、时下这几种“新型啃老”模式,父母们没有察觉
1、孩子完全交付老人照顾
当代很多年轻人潜意识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给老人养的,他们只要负责生就行,这类年轻人通常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常年打工在外,有的根本不会管家里什么情况,甚至也不会给孩子的生活费,更别说给老人费用了。
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的孩子更容易出问题,当出了问题年轻人不仅不反思自我,反而怪罪老人没把孩子带好。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在3岁前一定要亲自抚养。因为这是孩子们建立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很难挽回。
2、不给孩子生活费用
有的年轻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但通常以忙上班没时间为由,让老人去接送,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可关键是年轻人不想出孩子兴趣班的费用,旁敲侧击让老人支付,在他们的认知里,老人留着退休金不花,还不如花在孙子孙女身上。
还有的年轻父母,把给孩子买衣服、零食等的任务也交给了老人,老人不买吧,嫌弃老人小气抠门,买吧,如果买的不是时下流行款式,他们还总是抱怨老人眼光不行,买的不够时髦,有的还嫌弃质量不好。总之,这种情况下老人们通常是既出力又不讨好。
3、在老人家里蹭吃蹭喝
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住房,但他们不愿意去住,而是想跟老住在一起。其实他们并不是因为害怕老人孤独而来陪伴老人,而是想以此为借口在老人家里蹭吃蹭喝。吃完饭一放碗一抹嘴,进了自己房间,忙着玩有些或者聊天,也不会和老人沟通交流。
这种相处模式在老人们看来,感觉非常和谐,因为子女对老人做的饭菜不吭声,老人以为孩子喜欢吃,打心眼里高兴,再加年轻人不言语他们和老人之间不存在日常矛盾和分歧,这让老人们喜不自胜,哪里还会想到这就是新型啃老呢!
二、年轻人应该怎样善待自己父母
1、抽空多陪伴老人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得很好,年轻人就应该在休息日,带上孩子多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聊聊天,关注父母日常所需,同时也让自己的孩子多陪陪老人,和老人们分享一些新鲜事物,让老人们感受儿孙绕膝的快乐。
2、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
老人们容易出现突发疾病,年轻人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有的老人,自己生病了,怕给子女添麻烦,常常有意无意对子女隐瞒病情。作为子女,年轻人要准确把握老人们这种心理,日常中多观察父母的身体健康问题,一旦发现异样,一定要劝说老人及时就医。
有的老人由于知识面和认知的限制,不太懂得如何保护身体,维护健康,这种时候,年轻人要教老人一些健康基本知识,比如放了较久的剩饭不能吃,晚饭要少吃,要吃易消化的食物等。让老人不要太过节约,要多吃五谷杂粮和有营养的食物。
3、努力挣钱,不贪图老人财产
老人们受苦受累一辈子,把年轻人拉扯大非常辛苦,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拿了退休金,却被一些贪图享乐的年轻人盯上老人那点可怜的养老金。年轻人应该多努力挣钱,如今社会经济如此发达,年轻人只要肯努力,衣食无忧还是没问题,不要总想着掏老人的钱。
其实仔细想想,老人平时需要花钱的地方不少,逢年过节要给小辈们压岁钱,给亲戚邻居准备礼物,再加上如果老人身体不好,还需要买药治病,面对这种种情况,老人的退休金本身就捉襟见肘了,还得给年轻人出生活费,作为子女,怎么能忍心父母老了还如此辛劳呢?
总结:
老人操劳一辈子非常不容易,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以各种理由去啃老,老人只要身体健康,没病没灾地度过晚年,就是子女们的福气,年轻人不要总是贪图享乐,自己不努力,反倒是盯着老人那点可怜的财产。年轻人应该多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照顾父母的情绪,让老人安安心心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