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仍有不少老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养老院,但在吴奶奶眼里,这里却是另一番天地。
不同于空荡荡的家,养老院里有更多老伙伴陪伴,有护工照顾,一日三餐还不用自己动手。只要孩子能常来看她,养老院一样能有“家”的感觉,因为孩子就是她的底气。
【自述人】
吴奶奶,81岁,有两个女儿,丈夫过世多年。7年前,与哥哥一同住进杭州一家公办养老院,相互作伴。孩子们每周来看望好几次。
“妈,我来了!”在养老院住了7年多,这句话无论听上多少遍,都是最动听的。
丈夫早早过世,我和两个女儿相依多年,她们很懂得体贴照顾我。女儿们成家后,比之前更加忙碌,而我退休后,生活渐渐慢了下来,反倒有些不适应了。
2014年,我哥哥决定到养老院生活。他身体不太好,喜欢安静的环境,如果和其他人合住,可能会不习惯。考虑再三,我主动提出一起住进来,和哥哥作伴。
挨个看了几家养老院后,我们最终选择了现在这一家,因为位置距离孩子们都不算太远。“这样以后可以经常去看你们。”女儿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她们之前忙于工作,退休后又忙着带孩子,但仍然常来。
孩子常来就是我的幸福
我平时不怎么喜欢唱歌跳舞,也不爱打麻将,来养老院后,最常做的事就是和其他老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老人们在一起,最常聊的就是孩子。子女常来看望的老人,说起的都是孩子的近事,讲起话来喜形于色。不能经常见到子女的老人,则容易回忆过去。
这些不常来的子女很多都事业有成,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已定居国外。每次说起孩子的工作、生活,这些老人眼中都会闪着光,但是往往又会黯淡下来。“要是能多来看看我,那就完美了。”不少人讲到动情处,还会落泪,我也只能默默听着。面对他们,我从不主动说起我的女儿,害怕戳到他们的痛处。
养老院里基本什么也不缺,但我的孩子们来时还是会买一堆吃的用的,别的老人看了都说很羡慕,我也常把这些分给其他老人,因此交了不少朋友。我身体还不错,除照顾哥哥外,也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老伙伴。
我们这儿有一个老人,女儿身体不好,老伴陪着女儿到海南调养身体了,平时几乎没人来探望他。他患有糖尿病,而且记性不太好,总会忘记或弄错吃药时间,远在海南的母女俩对他很不放心,却又无能为力。我有空常会去医疗室帮忙,提醒他吃药,陪他坐着聊聊天,我女儿有时也会和他的主治医师了解情况。“你真幸福,孩子三天两头来看你。”他常这样感叹。
孩子多关注 服务更周全
在我们养老院里,不少老人身体都有些问题,要么是每天要吃好几次药,要么就是卧在床上需要护工照顾。护工同时要照顾几个老人,压力很大,挺辛苦的,有时候确实没法考虑周全。尤其有的老人心思细腻,常常问很多问题,如果得不到满意回答,或是触碰到某个点,就可能发脾气,而护工也只能忍耐着。
不过,子女往往懂的知识更多,和护工交流起来也更容易,他们常来看望的话,与院方沟通多些,工作人员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老人的需求和情况,服务上往往会更细致、更有针对性。
我女儿来时,经常会和护工聊天,询问我们近况,临走时还常常说一句“我妈妈和舅舅就拜托你们啦”。这句话让我想起她们小时候,遇到她们老师,我也常常会说“孩子就拜托你啦”。这样想想,时间还真是一个轮回,那时我总想给她们最好的保护,现在她们反倒像我的家长。
女儿们每次来都问长问短,房间里的各种细节也都格外关注,卫生间水龙头漏水、房间桌脚不稳这类我平常都注意不到的小事,她们都会亲自找工作人员帮忙,看到事情妥善解决才放心。去年5月,我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后的恢复期,她们来得更加频繁,还经常帮我泡脚、按摩,护工常常夸我女儿孝顺,我心里蛮骄傲的。
看到女儿树立的“标准”,护工大概也觉得我们需要被多多照顾,平时也十分关心我们,时常到房间转转,看看我们有什么需求。
有些话只能和孩子说
有的老人上年纪后,变得敏感,有些话说不得,有些事听不得,我和他们聊天总要小心翼翼。但和孩子之间就不同了,我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所以我有些话总会先放在心里,等女儿来后讲给她们听。就算我有时会闹点小情绪,她们也总笑嘻嘻的。
有人说养老院就是个小社会,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每天发生着五花八门的事情,而且似乎和外界有一道屏障。对我来说,女儿们就是我和外界的桥梁,每次她们来看我,就会和我讲家里的事情、外面的事情,这些内容我和其他老人聊天时是很少听到的。
年轻时我做事风风火火,天不怕地不怕,如今老了,反倒变得脆弱起来。到了这个岁数,大部分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身上。孩子小时候,我们是他们的大树,现在我们老了,他们就是我们的靠山。
孩子们曾经说,在她们眼里,我越来越像个小孩了。那就做个老小孩吧,孩子们愿意做我的靠山,我就愿意被宠成孩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