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我不愿意别人加之于我的事,我也不会加之于别人。
这就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听了就说:“子贡啊!那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论语》的前面孔子曾经评价过子贡,说他是“瑚琏之器”,就是国之大器,能治国理政,但还没到君子的程度,这里更具体的下了评价,子贡其实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的才干,和后来战国的苏秦张仪差不多,都是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他的最高外交成就,是连环游说五个国家,让他们相互攻伐:
当时是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为了救鲁国,去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把祸水引向吴。
他见了当时齐国右相陈恒,对方基本被说服了,但说我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了,怎么能转头去打吴国呢?
子贡就跑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去救鲁国。夫差说确实该救,但我怕越国乘我空虚来攻。
子贡又出使越国,游说越王勾践假意加入吴国的盟约。
转头子贡又出使晋国,游说晋国挡住吴国北上的势力,以免吴国打败齐国以后来打晋国并称霸。
故事很长很复杂,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吴国打败了齐国,救了鲁国。晋国又打败了吴国。吴国败后,越国乘机灭了吴国。所谓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夫差,背后有子贡的故事在。
而鲁国平安无事,得以保全。《史记》记载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看起来子贡非常厉害,一人之力影响了春秋的势力格局,但是从孔子的为人角度,他把祸水引到了别的国家,其实就很难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当然这也确实很难,当时的情况也许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这一点孔子的恕道非常难以做到,是需要个人修养,也需要能力来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