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滇中高原,阳光洒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窗明几净的安置楼房错落有致,社区广场上彝族跌脚调与汉族山歌此起彼伏,老年幸福食堂饭菜飘香……这幅充满幸福与生机的画面,正是343户深山移民户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作为楚雄州第二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红土田社区让1881名各族群众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在红土地上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01
就业“组合拳”:
从“靠天吃饭”到“技能傍身”
“哒哒哒——”午后的彝绣工坊里,缝纫机与绣花针的穿梭声交织成曲,脱贫户那菊芬指尖翻飞,一幅《石榴花开》彝绣作品即将完工。
“6年前还在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刨地,如今在帮扶车间当绣娘,月收入超2500元。”那菊芬笑着展示布满老茧却灵活依旧的双手,“现在上楼吃饭、下楼上班,照顾老人孩子两不误。”
在红土田社区,许多搬迁群众都和那菊芬一样,就近务工。该社区交出的就业答卷令人振奋:通过“彝绣帮扶工厂+务工车间+以工代赈+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的多元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就业帮扶体系。数据显示,社区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期,1800余人次参训,873人实现转移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彝绣工坊里的绣娘在加工机绣绣片。
在社区三楼的农产品初加工点,52岁的李翠兰正熟练地分拣蚕豆。“这活儿轻松,带孙子之余就能干,每月多挣1000元。”
在红土田社区,像李翠兰这样的弹性就业者有40多人。红土田社区累计创造1920人次就业机会,而2024年镇级以工代赈项目更是让67名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砌砖、拌水泥,技术员现场教,日结工资150元到200元。”参与项目的村民李培科擦着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针对困难群体,社区开发25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叠加省级补贴后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引入物业公司提供6个岗位,人均月增收1500元。在老年幸福食堂公益岗位炒菜的邓美芳总带着笑说:“能为老人们做饭,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
“先摸清楚居民技能,再‘私人定制’岗位,还包送到厂 。”红土田社区党委书记普学兵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存着用工需求。就业服务站的“劳务输出直通车”能精准对接云南昆明、福建等地的多家企业。
稳定就业了,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截至目前,社区群众购买家庭用车200余辆,自主创业37人,在读大学生61人(其中一人为2023年武定县高考第一名),研究生4人。
02
治理“微网格”:
从“陌路人”到“一家人”
傍晚的社区广场处处欢声笑语。66岁的傣族大妈李美珍拉着那菊芬的手教她跳孔雀舞,彝族姐妹回赠绣花香包——这温馨的一幕,见证着社区从“同住一栋楼,相见不相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蜕变。
破解移民融合难题,红土田社区织密三级网格治理网络:29名微网格员包联到户,村规民约激发自治活力,“光荣榜”评选文明家庭示范引领。2022年,社区凭借民族团结工作成效,获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84岁的代啟华老人对此感触颇深。两个月前他在家中跌倒,邻居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网格员送医。“卫生室就在楼下,丹医生每天叮嘱换药,现在恢复得好着呢!”搬迁前,群众看病要翻山越岭,如今标准化卫生室配备3名医护人员,常见病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卫生室医生丹自忠回忆:“去年抢救了一名中风老人,要是在村里耽误了,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他总给我们送自家种的菜,医患之间就像亲人!”
社区治理,更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的关爱上。标准化幼儿园与红土田小学紧临安置点,12名教师保障200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我们打工更安心!”搬迁群众李建国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针对搬迁老年群体,社区开办幸福食堂,51名留守老人每餐仅需2—4元就能吃上热乎饭。82岁的吴真老人每天准时报到:“孩子们在外打工放心,我在这儿吃得香、住得暖!”李宗明老人则对便捷支付赞不绝口:“微信、现金都能付,还能预存,太方便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红土田社区一角。
03
村史馆“留住根”:
从“迁得出”到“记得住”
走进红土田村史馆,一个斑驳的大风柜讲述着动人故事。2019年,搬迁群众陈开保历经6小时跋涉,将祖传风柜送到社区,他说:“这风柜吹走瘪谷,留下好粮,就像好政策筛掉苦日子!”如今,这个“镇馆之宝”成为传承精神的载体。
村史馆以六大篇章全景展现村子的变迁:从《沧桑岁月》到《幸福生活》,从《精准扶贫》到《铭记党恩》,老照片与新图景形成强烈对比。复原的火塘、腊肉架前,常聚着怀旧的老人和好奇的孩子。“看到这些老物件,就想起儿时的村庄。”社区居民周有忠的话语里,既有对过去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让群众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普学兵介绍,村史馆通过实景还原,既留住了乡愁,也激发了自强动力。如今,这里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归属感。
这样的乡土记忆,让搬迁群众更加感党恩。
红土田社区党总支把村史馆作为宣扬党的好政策的宣讲地,组织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服务搬迁群众。社区依托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妇女巾帼队伍等3支力量,整合“三双”报到服务,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老人等“暖心服务”送到家行动130场次,倾听群众心声,宣传惠民政策,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26项,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从深山土房到安居社区,红土田的蜕变是易地扶贫搬迁惠民生的生动缩影。正如普学兵所言:“我们要让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更美的篇章!”在这里,搬迁群众用勤劳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也为共同富裕的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