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掰扯了半天“女汉子”木兰女士的家庭住址问题,虽然目的是为了佐证木兰家族是鲜卑军户,估计还是让一些看官不太适应,历史文章老是整一堆地理内容干嘛,不搭噶呀!
其实,历史圈里早就有一个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说法:
——“史地不分家”。
不管是列入正规中国史教材的内容,还是当下网络自媒体中的历史类文章,大多都喜欢来个“地图”,常见的比如“历代疆域图、战国七雄图、五代十国图”等等。
其实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也相当的必要,有时候光是文字在那长篇大论,还真就容易蒙圈,用俗话说就是找不着北了,特别是那些分裂割据时期,不来个插图版,神仙来了也整不明白。
既然说到史地不分家这个话题了,咱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在历史上通常把中国分为几个地理区块
——中原、关中、漠北、西域、江淮、辽东.......等等
而且各个历史时期划分方式还不太一样,上面只是部分列举大家比较熟知的地理区块称呼。
参照“气象学”、“金融学”常用的“热度分析图”手法,本章咱们先照葫芦画瓢整一个——“各大区块历史热度图”。
不用说,这个历史热度最高的地区肯定是——“中原和关中”。
如果用颜色表示,那就一个词儿——全线飘红!华夏发源地在这片儿,帝都大部分在这片儿、历史猛人大多数也是这混的,想不飘红都不行。
热度稍差一些的应该是——江淮、漠北。
颜色估计是粉的噜儿,不那么刺眼了,但也不那么安静,漠北游牧民族一直和中原政权对抗,东南江淮那片儿,也时不时弄出几个割据政权,狂刷存在感。
第三个热度等级是——西域、辽东
颜色嘛,黄了吧唧,有点偏冷色调了,这几个区域虽然面积广阔,但是很多王朝根本就“够不着”,汉和唐尚能染指,两宋使了吃奶的劲也没摸着,别的分裂小国那就更白扯了。严格说,真正完全控制是在清朝实现的。
上面列举的这些内容,引入本书用来论述历史话题都有点格局偏低,其实这已经完全归属于一个新兴热门学科——地缘政治学。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上文老衲天南海北说了半天,好像少了点啥?
那就是当前赫赫有名的岭南地区,前些年叫珠江三角洲,现在还有个新名字叫“大湾区”。
叫什么不重要,据说这一片儿的GDP和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都有一拼,甚至能顶的上欧洲几个小国。
如此重量级的地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可着实“刷”得不怎么样。
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次让大家熟知这个区域的事件是南宋的那个末代小皇帝逃荒逃到了这嘎,还有那篇知名度颇高的《过零丁洋》。至于第二次嘛,那就间隔有点长了,长到都留起了辫子......
那就是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虎门销烟”,可以说退圈蛰伏了一千多年。
如果说历史是有厚度的,岭南地区肯定略显单薄,套用上文那个“历史热度图”的话,这片儿明显是冷色调,瓦蓝瓦蓝的。
但这不代表就没有“料”,仔细梳理一下脉络,还真有小惊喜!
当然,和热力值颇高的什么逐鹿中原、横扫漠北之类的相比可能不算啥,不过倒是正和本书的“口味”,因为“南山南”(岭南)这一片最有料的,是一位女王级别的人物
——冼英。
更熟知的名字
——冼夫人或谯国夫人。
冼英所处的时代正是作为晋朝“后遗症”的南北朝时期,这个动荡的时代正像前面章节说到的那样,简直就是“猪毛炒韭菜,乱糟糟”,还记得上一章确定木兰家庭住址的时候吗?为什么那么磨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拜错山头站错队,弄到别的老大的地盘上,后果会很严重。混在这个时代别说功成名就了,想独善其身都不容易,说不上哪天城头上面就换了大王旗,就算不当出头鸟,站错队的后果也够喝一壶的了。
当时冼夫人及其家族世代统领的岭南俚人地区(今两广区域),如果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欠发达那是肯定的,和现在的珠三角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所以说开疆扩土干一番事业那是扯淡,能自保就不错了,至于当时中原北方正流行的“远交近攻”策略,也得自身有实力才能操作,要不然就是自杀,论实力冼夫人家族是绝对玩不起的,那时侯可没有大湾区强大的财力支撑。
作为俚人部落联盟的老大,当时最务实地做法就是
——“近交,远不理”,
也就是和与自己相邻的南朝政权搞好关系,睦邻友好嘛!
至于那个北朝,你也够不着我,我也不招惹你,咱们就当彼此不存在,眼不见心不烦。
冼夫人显然就是“务实派”的代表,能保持岭南地区长期稳定团结,不惹事也不怕事,并没有被乱糟糟的局势所裹挟,真正做到了“识时务者为俊杰”。
估计有人会问,就那片儿当时的实力,还能翻起什么水花不成?
确实,南北朝时期的岭南,和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惊天大浪好像有点扯,把水搅浑的实力还是有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春秋时期半开化的越国都能趁你虚要你命,把吴国给干翻在地,冼夫人如果是个惹事儿的主,最起码南朝政权的日子也肯定不怎么好过。
事实也证明,两广地区兵源的战斗力也不是吃素的,问一下“越猴子”就能知道有多厉害,上世纪那场南疆自卫战,估计他们听到两广口音就浑身直哆嗦吧。
那么,自己不惹事儿,再和邻居搞好关系,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如果是大一统时期,只要不称王不嘚瑟,差不多可以美美滴睡上一觉。可是别忘了那时是个什么时代,你想好好睡觉,邻居家闹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还能睡得着吗?
所以说只会识时务,只会眯着眼睛装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足够毒辣的眼光,具备能面向未来的准确判断力,才能达到独善其身的目标。
而这两点正是冼夫人不同于同时代其他领导人的独特之处!
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每个政权都有来路不正的嫌疑,各种不服气和院里起火事件也是家常便饭,冼夫人的好邻居萧梁政权也不例外,侯景之乱差点就断送了小命,这也给平乱功臣陈霸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巧合的是,这个陈霸先发迹前的任职所在地正是广州地区,眼光独到的冼夫人通过和其交往,应该是发现了这位陈总裁的潜力,这也决定了她和她丈夫的重要选择,坚定地站在平乱的一方,为之后能继续和南朝实权派保持关系打下基础。
如果不具备长远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一味地瞎掺和,很可能南朝内乱平息后,直接就和冼夫人的势力大打出手,不管胜负如何,整个岭南都会乱成一锅粥。
写到这里咱们不妨来个小插曲,算是解解压吧!
前几年火爆一时的神剧《琅琊榜》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除去艺术加工的部分,基本能判断出来,剧中这个萧氏政权的原型,应该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朝。
至于剧中那个林殊的小情人霓凰郡主,在赐读老衲本篇拙作的同时,难道没有点什么感觉吗?
南疆世家,平乱功臣,为保萧氏社稷征战四方......
影视剧制作虽然可以适度“加工”,但也得充分尊重历史架构,参考以下人物原型,要不很容易跑偏,甚至把作品给整“散架”。
那么这个霓凰郡主的原型又有什么“梗”呢?
反正老衲怎么看这位霓凰郡主就有冼夫人的影子,不知各位是否有这个感觉。
如果原著作者不小心看到拙作,不知是否同意老衲的“穿透”。
言归正传。
不管怎么说,以冼英敏锐的判断力,把宝压在陈霸先身上这步棋还是走对了,避免了和南朝后来的掌权者发生冲突,从保土安民的角度来说,冼夫人绝对做得到位。
至于后来老陈家把老萧家给撵下台,估计也见惯不怪了,那个时代经常“你方唱罢我登场”,什么忠贞不二臣那一套,在当时根本没市场,维持一方稳定才是最重要的,既然现在姓陈了,那就和老陈家搞好关系就行了。
估计是南北朝时期的轮回宿命,很多政权都来路不正,最后也都没啥好下场。
南方还没消停一会,北方就变天了,统一北方的隋文帝杨坚不但要搞事情,还要搞大事情,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代马上就要到来。现在碍眼的绊脚石就是蜗居南方的那个老陈家,而且听说现任的那个时任老大陈叔宝也不是什么好鸟......
啥也别说了,派个狠人,点齐人马,扁他!
不管是论实力还是论人气,老陈家肯定是打不过,没办法,向派来的这个狠人服软吧.
说实话,输给这位也没啥不服气的,来扫平南方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历史上鼎鼎有名也争议不断的
——杨广。
真正考验冼夫人的时刻到来了。
本来无欲无求,就想和邻居搞好关系,图个相互安生,邻居家争权夺利改名换姓咱也不瞎掺和,何况老陈家在广州时就私交甚密,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这回老陈家又被干趴下了,如果是内部矛盾还好说,顶多再换一位相好的重新培养下感情,可是这回是直接让基本没啥来往的北方政权给团灭了。
看这架势,南朝割据势力想咸鱼翻身基本是没可能,这北边老杨家就是奔着一统江湖来的,光看派来的重量级选手晋王杨广,就能知道这爷俩的决心,几乎相当于御驾亲征了。
这一次又到了展现女政治家风采的关键时刻。
要说这冼夫人的眼光那也是没谁的,当年就能看好陈霸先,并且达到预期目标,只不过这回是比较陌生从未打过交道的北方人。
没关系,一回生二回熟嘛!
找机会见一见这位意气风发、大杀四方的小晋王杨广,老娘倒要看看这毛头小子有几分成色......
冼英和杨广的谈判会晤是否融洽,是否英雄相惜的这些细节基本是无法考证的,不过有一点可以断定,冼夫人对杨广的评价极高,以她的敏锐度和历经三朝阅人无数的经验值,完全可以断定面前这位晋王是一位难得一遇的大人物,比那些姓萧的和姓陈的何止强百倍,前途不可限量。
估计有的看官会问,你咋这么会猜呢,难道开会时你在现场吗?
其实也没那么神秘,看疗效就知道会议成果了。
前几次在梁、陈政权之间游走,多数时间是在玩“太极”,追求的是借力打力,夹缝中求生存,动嘴不动手,忽悠无极限。
而这次表态归附隋朝政权后,那是玩真的了,帮着杨广扫灭陈氏残余势力这都不算啥,后来部落内部发生反对北方的叛乱,都没等朝廷吱声,亲自带兵干净利落地平定叛乱,对参与的族人也赏罚分明不留后患。
“太极”马上变成了“截拳道”,双截棍舞的呼呼作响。
估计杨坚和杨广那爷俩都没想到能有如此效果,本来想着先稳定岭南家族势力,等清缴陈氏残余后,再看表现研究对策,没想到冼夫人在岭南这一片儿这么牛掰,最重要的是忠诚度貌似也达标,看来这大姐是个实在人呀。
本来这个南山南管理起来就有难度,北方还有突厥的威胁,那才是致命的,南荒之地原本就不可能重兵驻防,这么看来这位冼夫人自治一方的能力和威望还真不能轻易错过,完全可以保证一方安定,基本可以算是双赢的结果。
这些还只是表面效果,冼夫人率领部众归附隋朝,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可能没引起注意,那就是让岭南地区及时赶上了中华统一的“第二班车”,也就是隋唐再次统一中国。
第一班车是中华初次统一的秦汉时代。当时岭南还是烟瘴蛮荒地带,秦军多次征讨效果也不是很好,严格说不算是完全掌控,东汉以后乱的一塌糊涂,更没有工夫去想太多了,这第一班车应该算没赶上。
好在中原动荡时期冼夫人不但保住了区域稳定,还在中原政权一直无暇顾及的海南岛推行了郡县制,这个政绩不但对志在统一中国的隋朝是一个意外之喜,在某种程度上,对已经长眠地下的秦始皇也算是一个安慰。
写到这里估计有的看官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位冼夫人有点“墙头草”的嫌疑啊!和后来五代十国那位被史学界骂得够呛的“六朝宰相”冯道好像有一拼!
乍一看,历经三朝不倒,谁得势就和谁搞好关系,好像有点那个意思哈!
如果这样想就肤浅了,用老衲的话说就是不够穿透,看得不够深。
何为“草”,本身就柔弱不堪根基甚浅,还长在了“墙头”这个风口上,随风摆动有时只是为了生存需要。
乱世之中的那些文人就是这样,无兵无将没地盘,还看不开想在官场上接着混,摆动一下“腰肢”也算是生存技巧吧,只不过这位冯道先生“摆动”的次数多了点,直接闪了腰而已。
再看看咱们这位冼夫人,当年在北方可能没啥名头,毕竟那时候没有GDP、特区这类名词儿,但是在南山南这嘎达,那是女神级别的存在,妥妥的岭南王。
自己有地盘而且面积也不算小,还有武装力量,两广兵的战斗力也是在线的,论实力这是标准的地方军阀,按民国的标准,地位也应该不低于桂系。
如果当时冼英不愿意搭理北方势力,或者想独立称王,在北方突厥还未搞定的情况下,还真是个挺棘手的事儿。
当年的秦军,还有近代民国的委员长,好像都拿桂系没啥好办法,最后还是靠咱们“四野”出面才彻底摆平。
这大姐具备如此的实力,如果非得往墙头草上靠,这根“草”未免也太茁壮了吧!跟参天大树都有一拼了。
所以说没有无缘无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想在历史圈混上一定地位,最终还得靠实力。
论实力冼英能成为开牙建府、主政一方的唯一女性历史人物也没啥意外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自治区”,最后能受封“谯国夫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享受副国级待遇那是应该的。
当然也不能只掉到“官眼儿”里。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历代官修正史中能单独立传的女性人物只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冼英,另一位是明史中的秦良玉,不过秦将军的含金量和冼夫人比起来好像还差了那么一点点(详情以后分解)。
大家应该注意到我在拙作中经常自称“老衲”,这并不代表我是佛门中人,只是一种略带自嘲的习惯性称呼而已,毕竟咱是非专业人士在这狂侃历史话题,谦卑态度那是必须的,老衲这个词儿挺应景儿。
既然没研究过佛学,而且从方言中也能看出来老衲是一个东北银,那自然对南方的民俗、宗教建筑之类的内容知之甚浅。原来一直以为闽粤地区最火的民俗建筑无外乎妈祖庙,写作本文时才发现,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庙保守估计也有上千座,而且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冼夫人庙也是香火旺盛,新加坡还把冼夫人庙会祭祀大典当做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这么看来,只叨叨“岭南女王”、“谯国夫人”这些历史圈名号,貌似格局有点偏窄。这位冼夫人的影响力,应该站在“华人文化圈”的高度上好好掰扯一下。只不过作为普通历史迷,老衲是没那个理论高度了!还是老实地和各位愉快交流比较靠谱。
但有一点得记着点,下次有机会去新加坡旅游,要踩好时间点,也去看看这个盛大的冼夫人祭祀庙会。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摘自罗大佑单曲——东方之珠)
近日敬请关注拙作第18章:王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