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家公司商业模式非常重要
好的商业模式带来好的现金流。
所以商业模式如同选择赛道,非常重要。
个人和团队成员力量占30%,要继续时代,新技术,行业趋势,领域专业力量。以及顾客和合作伙伴的力量。
德鲁克曾经说过:战略不是研究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现在做什么,才会有未来。
“管理核心是能让别人做的事情,让别人做”
公司分为三种,商业型公司、情怀型公司、信仰型公司;
商业型公司:以利益为基础,利益最高层次是多赢思维。利益商业模式,让利益相关者都获利(90%存活的公司)。
情怀型公司:有共同目标和追求,在特定领域扎根(10%公司);
信仰公司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的公司。
“自上而下的战略是坏战略,自下而上的战略是好战略”
原因就在于好的战略是从消费者的冲突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就像马云所说:“战略都是倒逼出来的,刺刀捅进去就出血。”
行业忙着内卷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这些内卷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或工具。
企业经营的三大成本:机会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二成本,金钱是第三成本。
机会是第一成本,时间是第二成本,金钱是第三成本。
还有:人心成本和资源成本
最终目的是赢,谁赢?赢什么?策略是什么?
1.谁赢:用户赢→客户赢→公司(组织)赢→自己赢
2.赢什么:
用户赢(OKR):目标用户在特定情境中,使用产品或服务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获得进步,成就自己。
目标用户在特定生活情境中,想要获得什么进步,成就自己--目的。
目标用户想要实现什么目标,达成什么关键结果,基于什么客观条件(核心指标),清除阻碍或冲突造成的什么问题(外部问题、内部问题、社会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用户在具体场景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才雇佣产品或工具--任务。
客户赢:客户购买工具(产品或服务),让自己的业务更好,让自己成功
公司赢:顺应趋势,基于成功的商业模式,获得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自己赢:经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让自己和亲人生活更好
3.赢策略是什么?
多赢思维,让利益相关者都赢,只是赢的内容不同。
2.AI大语音模型进化
这一轮的AI进化,带来的一个潜在的变化,就是专业服务,有可能以一个“商品”来进行交付了。
如果广告创意的制作,不再需要通过一个乙方服务商,而是通过一个个的模型,甚至是自由职业者呢?
或者说,自由职业者自定微调定制的模型呢?
这个时候,甲方需要的不再是一个乙方的中间商,而是一个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实际服务提供者的平台。
就像今天的美团和滴滴一样。我们只需要用一个标准化的价格,就能获取到近乎标准化的服务呢?
在这个场景下,传统的“大乙方”这样的公司平台可能不再存在,新型的“乙方平台”就有可能出现了。
而传统的自由职业者或者实际的服务提供者,是否有可能依托于这样的平台获得更高的杠杆呢?
甚至更进一步,因为专业服务的交付变得极其标准化、交易成本极低。
是否进一步,专业服务能够覆盖的用户,会从大公司下沉到中小公司和个人?
现在国内的小公司,大概率是没有专门的法务的,个人也大概率没有专门的律师。
那么未来,显然应该有啊。而这样的变革,显然原先的“大乙方”也很难跟进。
“因为本质上,现在“大乙方”赚的钱,其实就是这个复杂的交易成本。”
是非观”是商业文明的基础
何为“是非观”?所谓“是非”即事理的对与错,所谓“是非观”即人对事理“正”“反”的判断和取舍。
孟子说:“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管理原则
第一条原则,一事不二奖,一事不二罚。任何一件事,奖完或者罚完就结束了,千万不要来第二次。
第二条原则,鼓励老员工,但是不奖励老员工。老员工,不应该因为“在公司服务时间长”而被奖励。
奖金,只能来自于业绩,而不是服务年限。
第三条原则,奖励要阶梯上升,惩罚要一步到位。
第四条原则,有功从下往上奖,有过从上往下罚。有功从外往内奖,有过从内往外罚。
如果一件事情做失败了,首先应该谁背锅?领导。
那如果一件事情做成功了,首先应该奖励谁呢?员工。
第五条原则,减少相向争,增加同向竞。
第六条原则,一个指标,不能两个人扛
第七条原则,钱只能分给,努力能够改变结果的人。
千万不要让间接影响结果的人,去承担直接的目标。
每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直接能改变的结果负全责。所以,钱只能分给,努力能够改变结果的人。
4.借用各种势能
所有的关系,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资源,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势能。
这个势能,才是你能够赚钱的本质。
“势能的背后是什么?是社会价值。是多方获益。--多赢思维”
一个人能做多大事,取决于你能让多少人受益。你能好,是因为很多人希望你好。多方获益的商业模型。
这个模型之中,有几个关键要素:
“不是我们对赚钱没有欲望,而是我们没有生死的问题。”
等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获益,收获到价值之后,如果还有微薄的利润,公司再拿。
我们最重要的是“影响力”,向用户疯狂传递价值。
也正因为把多方获益放在心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外部伙伴愿意帮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