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养老院,老太太悄悄塞了一个纸条,访客看完就慌了。
生命总有“生老病死”,可想而知老年和死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人曾说过,通往死亡人生之旅的开场白便是老年。一说到老年人,你可能会想到孤独、衰老、孙婆婆今年已经92岁了,5年前老伴去世后,子女们因各自都成家了,便在商量后将孙婆婆送到了一家条件比较好的养老院里,每个月的费用挺高的,包括床位费和饮食费就得5000元。
还好,算上老伴留下来的房产和退休工资,孙婆婆每个月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子女们便挪用了孙婆婆自己的收入给她交了养老费用,但对外人却说是自己给的。孙婆婆一如既往的呆坐着,这时一名远房亲戚来养老院看望她,一声“孙婆婆”让孙婆婆一下子就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她很开心,说人来看我就好,不用花钱买这些水果和吃的,自己也已经吃不了这些了。
远房亲戚临走时,孙婆婆硬是要让他将两箱饼干带走,说那饼干是之前子女带过来的,自己吃不掉。几经推托后,亲戚拗不过孙婆婆的倔强,亲戚也明白,如果拒绝了孙婆婆,反而会让孙婆婆生气。所以只能答应了。
亲戚勉为其难的将饼干带回家后,因小孩子好奇想要吃,所以便打开了饼干袋子。打开盒子后,一张很突兀的的白色纸条引起了亲戚的注意,翻开一看:“救救我,我在里面没有自由,被控制了,一定要救我!”。
远房亲戚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认为是不是孙婆婆在养老院有危险,还是养老院受到了欺负?难道是孙婆婆当着面又敢说或者是怕被视频监控到,才想到用这个方法?亲戚不解,担心孙婆婆,决定再次前往养老院一探究竟。
思前想后,远房亲戚下了决心,他拉上了孙婆婆的子女一起去了养老院,子女们也是一头雾水,以为孙婆婆出事了。但到了养老院看到孙婆婆还是和往常一样,他们便拉着亲戚追问什么事。亲戚便将纸条的事告诉了他们,可不曾想,子女们的反应很淡定的说,“你不是第一个了。”
后来子女们告诉亲戚,孙婆婆得了阿茨海默症,也就是老人痴呆症。因为孙婆婆不想在养老院呆着,同时塞纸条的行为能让子女或者当事人能够再来养老院看望自己,所以她便多次尝试。远房亲戚听后恍然大悟,随后问子女为什么孙婆婆这么不想呆养老院,还不带回家赡养呢?
子女们都摇了摇头,说他们都已经成家了,家里也有孙子们要照顾,年纪也不小了,哪里有这个精力呢,也吃不消母亲这么折腾。这是他们的理由。亲戚也沉默了,几番打听后,原来孙婆婆是在5年前被子女们哄着送去养老院的,一开始说是只住几个月,然后就接回去,可没成想,5年过去了,子女们连过年的时候都没有接她回去。
孙婆婆在养老院的前两年,脑子还很清楚,在经历了多次子女们的言而无信后,孤独和忧郁逐渐占据了她的心灵,导致脑子越来越衰退,开始闹着一定要回去,对于孙婆婆有时候的大吵大闹,养老院的职工也没有办法,要子女接孙婆婆回去,可是没想到子女们说了很多好话,还找了关系,最终养老院才勉强继续收着孙婆婆。
孤独的原罪,如何拯救属于老年人养老路上的悲伤?
独居和空巢老人孤独至死的问题一直我国养老的痛点。而养老院的出现,便是为了去拯救这些老年人,它也成为了许多老人的归途。
曾经有一个很让人扎心的帖子,名叫《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主人公是一对年老的父母,一个72岁,老伴儿70岁,他们有两个儿子,而且都远居北京,因在孩子的教育思想上比较开明,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所以两位老人决定自己养老。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疾病缠身,渐渐觉得难以独自养老。于是,他们便自己找了保姆照顾,但换了几次保姆后,他们还是选择住进了养老院。
最触动心灵的是,这对老夫妻的自白中说,“决定离开家时,我和老伴儿仔细的收拾了一遍,最后发现,要从家里带走的,没有太多的东西。除了养老金卡、身份证件,就只有孩子们的照片了。”
其实大多数中国家庭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依靠子女,居家养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年轻人都奔向“现代”时,因文化和思想的差异,家庭的分裂难以避免。而且由于现实社会给年轻人的压力,他们会“心有余仍力不足”,所以最后不得不依靠养老机构。
而很多我们中国式的父母,在面对养老的问题上,他们还是选择了善良,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子女为难。报喜不报忧,父母的隐忍是伟大的。“中国的老人特别隐忍,他们有时候不敢和儿女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怕说了,得不到儿女们的尊重,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压抑在心里。”这是一位来自某养老院的义工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
总结:
在父母的眼里,无论年龄多大,他们永远都是当我们是小孩子一样对待,而当父母老了,又有多少身为子女的能够成为老爸老妈的“父母”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算是依靠养老机构,我们可以选择多去看望老人,就像孩时父母会对我们的教导一样,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千万不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遭受孤独的摧残,以至于让他们有种被社会抛弃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