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每个家庭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赡养老人更是一项严峻的任务。
不要说什么社会养老,老了就住养老院,不需要儿孙照顾,不麻烦别人,这不现实。最起码,我身边还是老人住儿女家养老的多。
而老人的晚年生活会得到什么样的照顾,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取决于: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融洽的,自然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基本的保障。
婆媳关系恶劣的,住在一起,每天一地鸡毛,新仇旧恨、错综复杂,是“清官”也断不明白的家务事。
有些老人不禁要问了:“做婆婆的,要付出多少,付出到什么地步,才能换来儿媳的养老照顾呢?”
俗话说:“十年看婆,十年看媳。”
看婆的这十年里,婆婆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呢?或者说,儿媳期待婆婆做到什么程度呢?采纳很多儿媳的意见,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
一、公婆不在彩礼的问题上斤斤计较,接受合理的彩礼要求。
二、公婆在能力范围内,资助婚房和小家庭面临的经济困顿。
三、公婆在儿媳怀孕、坐月子时给予关怀和照顾。
四、公婆不干预小家庭的夫妻相处。
五、如果有多个子女,公婆在财产分配上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
六、如果夫妻都有工作,希望公婆能帮忙看孩子。
看到以上这些条条框框,有些婆婆有想法了:“凭什么我老了,钱要给他们,人要给他们,照顾坐月子,还要帮忙带孙子,这不就是典型的啃老吗?”
也有些儿媳妇说了:“在最需要你、最困难的时候,你说没这个义务,躲起来,撇得一干二净,老了,需要照顾了,你又说我们有这个义务,谁会心理平衡呢?”
你看,大家说的,似乎都有理,又似乎都没理。
就这个问题,来听听三位老人的心声:
“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儿媳妇说翻脸就翻脸。”
黄婆婆说起养老来,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她辛辛苦苦带大了儿子,又张罗给娶了媳妇。
儿媳生孩子时,黄婆婆忙前忙后,没有请保姆,都是一个人张罗,又出钱又出力。
孙子小的时候,儿子儿媳上班,黄婆婆早起给他们做饭,白天看孙子,下午做好饭等他们下班,只有晚上,儿媳带孩子睡觉,黄婆婆能休息一下。
黄婆婆自认为做得不错,凡事都替儿子儿媳想到了,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养老自然就在儿子家了。
没想到,这两年,儿媳几次话里话外地说:家里两居室,住不下这么多人了,孩子都大了,连个独立的房间都没有。
黄婆婆有个老房子,一直出租着,儿子有一天也忽然对她说:老房子就别往外租了,收拾收拾也能住。
黄婆婆心里明白,这是要撵她走的意思,她心里悲苦,养大了儿子,带大了孙子,眼看自己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却落个如此下场。
“做好婆婆分内的事,养不养老随缘吧”
人人都说张大妈做事明白,活得通透。
张大妈说,自己现在和儿媳相处还算愉快,这是因为张大妈并不以长辈和老者的身份自居。
张大妈明确告诉儿媳:自己出钱新房的首付,写儿子儿媳的名字,因为婚后是小两口一起还贷款。
自己存了一笔养老钱,如果儿子儿媳有急需,可以挪用,但要还给她,以备岁数大了,老两口的医药费急需。
儿子儿媳什么时候生孩子,要几个孩子,自己都不过问,但如果需要,自己可以照顾,以及出月嫂和保姆的费用。
张大妈说,儿媳是成年人,是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一个,凡事都商量着来,听听年轻人的意见和心里话,也很不错。
至于以后养老的问题,张大妈说: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其他的随缘吧。
“养老真不是你付出多少的问题,有时候看的是儿媳妇的人品。”
这是李阿姨的有感而发。
李阿姨有两个儿媳,她经常感叹:人品才是最重要的啊。
李阿姨说,其实自己对大儿子家付出多一些。
大儿子先结婚,那时候李阿姨才五十多岁,里里外外地操持,照顾大儿媳怀孕和坐月子,帮忙看孩子,各种经济上的支持,换来的却是大儿媳的怨怼,嫌弃她做的饭菜不好吃、给孙子买的衣服便宜等等。
李阿姨有两套房子,她让大儿子先选,再留一套给小儿子。可大儿媳每每以各种理由来闹,想把两套房子都占了。
幸亏李阿姨把持住了,小儿子这两年结婚,李阿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干不动家务活,看不了孙子,她满是愧疚地跟小儿媳解释,没想到,小儿媳一点也不在乎,自己请了月嫂搞定。
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儿子忙,也是小儿媳陪着看病检查身体,每到周末,也是小儿子“拖家带口”地回来与老母亲团聚,才让老人感觉不那么孤独。
所以,李阿姨常说:姑娘人品好,是个孝敬人,只要做老人的不去为难人家,人家就不会对你不管不问。
从三位老人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两好噶一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婆媳之间,放下成见和对抗,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愿每个老人都可以颐养天年。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