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对外宣布他要加大对中国乡村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他曾经说:“我后半辈子至少花一半的时间,为农村和山区孩子得到均衡的教育机会去努力。”除了乡村教育,他还关注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孤独症儿童的诊疗机制等方面。
目前流动儿童问题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特别明显,入学门槛高、学校难找等问题成了许多来大城市打工的夫妻最头疼的问题,如果将孩子留在老家,那又会造成“留守儿童”的问题,俞敏洪呼吁社会关注流动儿童的特殊要求,给他们更多的同等教育机会。
对于孤独症儿童问题,他指出全球孤独症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中国也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全球每出生160名儿童,就有一名儿童患有自闭症。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儿童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对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俞敏洪建议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中,并且将复筛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范围,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和家属的检查与治疗。
关爱儿童问题就是关爱我们社会的未来,国务院原副总理陶铸之女陶斯亮也是这样一位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的人。她一直默默坚持做公益30年,没想到前几年却被评选上了“2018年度公益人物”,网上宣传、记者采访纷至沓来,她的出身也被拿出来大做文章,成了一种宣传的手段,对此她却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靠社保养老的草根。
深切怀念父亲
1941年,陶斯亮出生于延安,父亲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少年时代她跟随父母在广州生活,196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1965年加入了我党,毕业后她先后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院、解放军第26医院和空军总医院,做了25年的医生。
陶斯亮的父母对她从小就非常严格,陶斯亮曾经一度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导致高中没有考上,父亲没有为她说一句求情的话,也没有托人给她找关系,把她塞进哪个名校去,反而是让她去农场劳动。
农场的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陶斯亮痛定思痛,决心还是要好好念书,最后终于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在她去上大学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拉住她的手说,我对你没有别的要求,就希望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陶斯亮被分配到东北的白城子工作,在走之前她本想与父亲当面告别,但是又怕自己面对这样令人心碎的离别会哭得不能自已,惹得父亲伤心,于是她在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离开家,没能说出口一句道别的话。没想到,这就是父女两的诀别。
1969年,陶斯亮突然接到通知,允许她回北京探望母亲,一问才知道母亲也要离开北京,疏散到粤北地区的一个农村。这是陶斯亮下放2年以来第一次得到放假批准,她回到家后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得了癌症,因为病情严重还并发了肺炎,之前刚刚抢救过一次,在家中修养了一段时间后又复发了,现在情况非常不好,疏散到了合肥的305医院进行治疗。
陶斯亮送母亲去粤北,行至广州的时候就传来了父亲陶铸去世的消息。母女二人痛哭流涕,问可不可以到合肥见亲人最后一面?得到的答复是“不可以”。
一直到1978年,陶铸终于洗清冤屈,陶斯亮和母亲才找到了陶铸的骨灰盒,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高度评价了这位老革命家的一生。
而在陶斯亮心里,始终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了永远的痛,如果当时自己足够坚强,也不至于连道别的话也没说就分别了,她至今仍后悔不已。
眷恋医生生涯,为慈善公益奉献爱
1987年,陶斯亮调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离开了热爱的医疗事业,她的内心是有一些遗憾的,当时她刚刚通过了副主任医师的考核,可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大业,她仍然服从了国家的分配,将自己的热情奉献到崭新的事业中去。
1991年她放弃了公务员身份和副局级别的待遇,从统战部“出来”,加入到了中国医学基金会,她自述这是出于对医生生涯的眷恋,感觉基金会与医学还是有点关系的,从此她就开始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一干就是30年。
她先是在中国医学基金会做了十年,然后又在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做了十年,最后她和市长协会一起创立了爱尔慈善基金。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非常迅速,陶斯亮亲眼见证了祖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从政府慈善机构到民间慈善机构,她始终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荣幸。
1991年慈善总会成立以前,社会上对慈善的普遍看法是“资本主义虚伪的招牌”,所以慈善机构相对较少,基本上大一些的慈善机构都属于政府。
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烈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可贵的民族情谊,民间自发组织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也被称为“草根慈善元年”,从此以后民间慈善机构发展迅猛,国家也适时出台了慈善法,这让民间慈善机构更加有法可依,有理可依。
让陶斯亮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她在中国医学基金会参与的“智力工程”项目,另一个是中国残联的成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因为缺少碘元素爆发了很严重的身体问题:大脖子病,克汀病,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等等。大脖子病患者人数达到了700多万人,克汀病也有20多万患者,智力低下的儿童患者高达539万人。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医学基金会发起了“智力工程”,旨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强宣传缺碘性疾病的严重性以及推动地方疾病中心采取解决措施。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根治,“盐”市场也变得更加健全,陶斯亮说,人的一生中只要一勺碘就够了,但是缺少这一勺,就会造成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如果不是“智力工程”通过宣传等手段控制住了这个疾病的传播和隐患,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这让她深深感到了做公益的意义。
另一件令她感到自豪的事情就是中国残联的成立,这是国外的公益事业单位所不能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因为在中国,对待残疾人问题主要是由政府负责的,但是在国外多由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救助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而中国的残联却得到了国外多个公益组织的高度评价。
中国的残疾人救助站点一般都设在省会城市,这样哪怕是在偏远的地区也能用最短的时间得到当地残联的帮助,这在许多国家是无法实现的。
2019年,陶斯亮的爱尔公益基金会又展开了一个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慈善项目。2019年中国的孤独症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有200余万是儿童,并且这个数字仍在每年增加,达到了一年新增16万的危险水平。
陶斯亮认为,孤独症儿童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些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他们的家庭也会陷入到无尽的痛苦中,而孩子长大后也不能融入社会,最终会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孤独症并不是一种毫无办法的病症,只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它,如果能在儿童早期发现并且进行及时地治疗,将会大大地改善病症,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甚至可以达到康复的水平。这不仅是孤独症儿童所在家庭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的希望之火,是一件必须要做并且值得去做的事情。
坦言自己只是靠社保养老的“草根”
2018年,陶斯亮获得了“2018年度公益人物”和“最具网络人气公益人物奖”等荣誉,面对这些称号,她说自己做不来“网红”,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
2012年曾经有人宣传过她的事迹,陶斯亮原本想着做公益也需要一定宣传力和影响力,于是她开通了微博,没想到宣传文章被转发评论了30万次,不知所措的陶斯亮赶紧关了微博,还是转身去做她熟悉的慈善公益了。
关于她父亲的身份和她过去在统战局工作的经历,陶斯亮坦言道,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只有信仰,是人不能碌碌无为,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的坚定信念。
而她从统战局退下来的时候,主动放弃了公务员身份,参加了社保,现在是靠社保养老的“社会人”,一个“草根”。她说:“我觉得也挺好的,因为本来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如今陶斯亮已经80高龄,仍在为慈善公益而奔走,正如父亲教育她的那样,她始终为了追寻着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活。
小结:
陶斯亮的一生有好几次转折,但是每次她都能华丽转身,在逆境中她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重新前进的方向;在顺境中她也不会耽于享乐而荒废自己,而是从舒适圈中走出来,给自己找到更多的挑战。她的一生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始终在为社会和人民默默奉献,甚至为此放弃了在机关里工作的稳定生活,只为了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
在陶斯亮参与过的公益活动中,她亲眼目睹了那些身有残疾、生活困难的人们,有的人会因为现实的压力而退缩,而陶斯亮选择了坚持和坚守,她说事情的第一步总是最难的,金钱、人力、场地、设备、员工培训等配套软件,这些都像是一颗一颗珍珠,等待她这根线去把它们穿成一条项链。为此她愿意继续燃烧自己,而她的意志也将成为火种,去感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