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爱恨随意。
文/涵美一
图/来自网络,侵删
坐车回家,司机刘师傅看见我带着形形色色的包裹,在问了我拿那么多行李累不累后,又不忘加上一句,“闺女,你是回娘家吧?”
我笑着点了点头,告诉他都是给父母买的御寒的一些衣物。
刘师傅很是羡慕,“东西不在于贵不贵重,都是做子女的一点心意!都说闺女是父母的小棉袄,贴心、细心,你父母真是有福气!唉,想一想我女儿,真是白疼她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不解的问了一句,“是不是您和女儿发生了什么矛盾?”
刘师傅先是叹了一口气,继而摇了摇头,“哪有啊!她觉得我和老伴儿太偏心,认为我们对儿子付出的多,只知道疼儿子,不疼她!”
后来,在和刘师傅的聊天中得知,之所以女儿和他疏离、产生了嫌隙,是因为家中拆迁所分的房子。
去年底,刘师傅家分了六套房,考虑到女儿已出嫁,他和老伴儿商量之后,便给了女儿一套房,其余的五套都给了儿子,自己和老伴儿则与儿子同住。
刘师傅本以为自己的做法会得到女儿的认同,谁知,她知道后哭着吼了一句“你们真是太偏心、太重男轻女,这么多年我对你们什么样,弟弟又对你们怎么样,你们是看不到吗”,便头也不回地跑出了家门。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一向温顺乖巧的女儿再也没有回过家,就连电话也是极少打,有时,就算刘师傅主动打个电话,他的女儿也是冷冷的、没有好气儿的说一句“你有你儿子不就够了吗?不是让他好好孝顺你吗?还找我干嘛!”
看到女儿的态度,刘师傅和老伴儿也很是生气,以前,女儿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家,每次回来都会带各种各样的东西,把车里的前前后后都会塞得满当当,虽然她的生活也不是很富裕,但总是力所能及地给父母带去宽慰。
相反,再对比一下自己的儿子,不是为他花钱娶媳妇,就是出力带孩子,不仅从未收过他一件像样的礼物、衣服,而且还得时时刻刻为他操不完的心。
刘师傅和老伴儿原本还想着女儿贴心,可以从女儿那里获得一丝慰藉,谁知,就因为分房子一事,女儿生了气、记了仇,没有了往日的孝顺。
对此,刘师傅也很是疑惑,“拆迁是分了六套房,但都给了女儿一套,她凭什么还不满足?
我也知道分给儿女的房子有点不均匀,但女儿终究是嫁出去的人了,家里本来也没有了她的户口,按理说一套也不该给的。再说了,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父母的资产大都是留给儿子的,大家不也都是这么做的吗?我也不指望女儿以后给我和老伴儿养老,无非就是想让她多回家看一看,这有错吗?”
我不知道是该安慰刘师傅还是去“责备”他偏心,也不想去评判他这么做是否有什么不对。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独特的一杆秤,也都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标准,尤其是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一千个人绝对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做法。
怎么说呢?
也许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的任何资产和她已经没有关系,给了她一套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举动,于情于理,父母都做得仁至义尽,女儿也应该知足、感恩。
但若是从女儿的视角出发,自己即便是嫁作人妇,也和娘家有着不可断的血缘关系,暂且不说晚年给不给父母养老,同样作为孩子,纵然父母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的公正,但能稍微顾及一下女儿的感受也是好的,毕竟,一直以来,女儿的所做所为确实比儿子还要体贴。
当然,不可否认,在财产方面,大部分家庭正如刘师傅所说的那样,认为家中的资产还是要留给儿子,女儿、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少给一点或者是根本就与父母的资产“无缘”。
这种做法有人觉得合情合理,也有人会认为是变相的“重男轻女”。
嫁出去的女儿就一定不能再拿娘家的“一针一线”了吗?
我觉得并不能以偏概全。
很多时候,女儿是不是“外人”,其实还在于父母对她的“态度”。
想起我大姨家的经历。
前几年,大姨家也是因为拆迁分了五套房,她和姨夫商量之后,给了表姐、表哥各两套,自己与姨夫则留了一套。
对于大姨的做法,亲戚中自然有人反对,甚至有人多次劝大姨,不用给表姐那么多,可以给表姐一套,毕竟她早已是嫁出去的人。
对此,大姨和姨夫不以为然,“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再说了,这么多年,小菁(表姐)虽然外嫁,但对我们二老怎么样,我们心里还是有数的,暂且不说晚年的养老靠不靠她,这以后还那么长的路,总是有需要她的时候,儿女都孝顺、过得都好,不才是为人父母最想看到的吗?”
大姨与姨夫明事理,表姐也很是知道感恩,她主动提出分给她的两套房只要一套,另一套还是留给小俊(表哥),毕竟她已经出嫁,而且自己读了大学、有份好工作,日子过得也比表哥相对要好很多。
表姐的做法遭到了大姨和姨夫的反对:“你过得好是你的本事,你有帮你弟弟的心就行了,房子该留还是要留着,分给你了就是你的。不管走多远,你们都是爸妈的孩子,不说要必须公平,但至少都要顾得上,再说了,以后我们不在了,我们的房子会留给你弟弟,他本来就比你多享受了很多,所以你就老老实实的都拿着!”
因为大姨与姨夫的“公正”、不偏颇,表姐这些年,从未觉得自己在娘家是“客人”,只要一有时间,她都会带着孩子、姐夫大包小包地去看望大姨,甚至有一年大姨生病住院,她更是辞去工作,寸步不离的在床前照顾了两个月。
除此之外,表姐与表哥的感情一直也都很好,两个人从未在照顾父母以及财产的问题发生任何争执、纠纷。
表姐常说,大姨与姨夫没有因为她出嫁而少了一分对她的爱,她也理应感恩、努力回报,好好经营和一家人的感情。
所以说,嫁出去的女儿是不是泼出去的水,不仅取决于女人自身,对娘家父母的感情,也要看父母们对自己女儿的态度问题。
有时候,在父母气愤出了嫁的女儿不和自己亲近时,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依然把她们看作一家人?对她们是否真正发自内心的疼爱呢?
也许,会有人说,不管父母给不给出了嫁的女儿相应的资产,做女儿的都应该感恩、孝顺。
我不否认,身为子女,的确对父母有尽孝的义务,但,如若父母们对待儿子与女儿的态度太过悬殊,却又一心想让女儿和儿子尽同等、甚至是更多的义务,这种做法是否有失公允呢?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便是她远嫁,也不应该被父母刻意的“排外”,有时候,父母们相对的公正、公平,不仅可以增加与子女的感情,而且也会让子女之间更加的和谐、和睦。
想起《知否》中有这样一段话:
“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虽说姊妹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可也得是这个让,或者是那个让,总不能让一头让的。日子久了,父女姊妹之间,难免生出嫌隙来。”
深以为然。
虽说对我们普通的人来说,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做到,但是不是能稍微不让心中的那杆秤太过倾斜呢?
儿子是血脉的延续,女儿也是;儿子是一家人,女儿也不是外人;儿子能给父母养老,同样女儿也可以。
很多父母要二胎、甚至三胎的时候,大都是怀着“可以让孩子有个伴儿,在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们可以有一个至亲,能互相帮衬、常常往来。”
然而,有多少兄弟姐妹可以一如既往的相亲相爱,又有多少兄弟姐妹因为父母的“偏心”而互生嫌隙、老死不相往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很多时候,不是一味的偏袒其中一个孩子就是为ta好、为ta打算。
真正对子女的爱,是不管离得多远,不管子女是否成家,父母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
父母们公正、明理,不仅是给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也不会让子女养成“恃宠而骄”的习惯。
如此,子女们才会更加懂得感恩、孝顺,也更容易互帮互助、相亲相爱。
这,才应该是父母们最应该看到的,也是亲情,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