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爸妈老了,是送养老院还是自己在家照看?
这个问题,太考验人性了。
养老院里是什么样子?
在很多人眼里,养老院是个有人管你吃喝拉撒,一群老友唠嗑打牌的地方。
事实真的如此吗?
跟大家说说我老家的养老院。
我老家是三四线城市,养老院水平可能比不过大城市的,但老人们的感受是大致相同的。
那个养老院名字很吉利,叫百岁养老院。
取得是长命百岁的好兆头。
因为在郊区,空气很好。
养老院西边是一片梨树林,南北边则是玉米地。
秋收的时候,有黄橙橙的玉米,空气里一片鲜甜的淀粉味。
一到春天,那数千株梨树纷繁如雪,很多人都来踏青,运气好,还能摸到几个早熟的梨子吃。
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春去秋来,都是好时节。
但对老人们来说,玉米颜色虽好,秋天却是行将就木的时候。
春天万物复苏,梨花又是惨白一片,闻多了还有一股尿臊味。
那时的我们不理解他们的愁苦,还把养老院当成游玩的乐地。
发小的妈妈,我们喊她周婶,她在养老院当内勤,有时带我们进去打打下手,我们也乐得过来转一转。
第一次来时,是3月,大西北仍是冷风飕飕的,哈气成冰。
靠大门口的第一排楼,明显新一些,整层楼都供着地暖,走在楼道里就可以感觉到。
房间有单人间、双人间,最多就4人间。
单人间最好,一米八的大床,衣柜、鞋架,还有单独的洗手间。
但周婶说,老人们不太喜欢一个人住,会寻些爱说话的人住一起彼此解闷。
因此,没那么豪华的4人间反而最抢手。
往中间的两排,都是四人套间,装潢和双人间差不多,也是有空调有暖气的。
但最后一排,就比较惨了。
只有一层高,老远就可以看见屋檐下倒挂着冰凌。
走进去虽然能挡点风,但依然冻得脚后跟疼。
走近了,才发现是一排仓库,朝南的一间供人住。
隔着窗子看:
屋里是那种宿舍专用的架子床,8个床位,住了7个人。
腿脚利索的住上铺,没那么利索的住在下铺。
当时幼稚,以为碰见了虐待老人事件,叫嚣着差点报了警。
护理员喊着要叫家长,我们才跑了。
后来问周婶,才得到了答案:
这7位都是没交费的,有5位还欠着养老院的钱,最长的欠了1年多。
他们不是无儿无女,有的还儿女双全,一样被儿女遗弃。
房子被大伯吞了,手里那点钱,交到去年也见了底,养老院撵又不是,留又不是,就先任她这么住着。
有两位是找不到儿女的,电话打不通,写信不回。
听护理的周婶说,1个儿女太多,大家踢皮球。
1个年轻时对老婆孩子不好,老了没人要。
有1个从后门跑了,被逮住,工作人员拉着他做足了思想工作,但耐不住人穷。
快40的人也没钱娶媳妇,实在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
听说是种了半辈子地供儿子读书,又花钱给儿子娶媳妇,后来有了孙子,更是拼命砸钱。把积蓄砸光了,家里人开始一天到晚挑毛病。
老人也傲气,就自己回去摆摊生活。
生意不好,租不起房子,就睡在银行的TM自助区,后来冻僵了,被银行人员送了过来。
老爷子还挺倔,经常帮院里洒扫干活,还嚷嚷着天气暖和了,就出去摆摊,把欠的钱都补上。
这些孤寡老人怎么办?养老院内部吵了快一年。
一大半人主张让他们离开。
毕竟养老院不是慈善机构,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人把父母扔在这里。
眼下天寒地冻不能丢,那就等天气暖和了送他们走。
一小半人坚持留下。
可以打打宣传,有利于养老院的正面形象。
如果实在没钱抵债,可以安排他们做一些轻便的活,同时和政府申请福利。
周婶也是主张留下的一员。
我们当时鼓着掌,把她夸成了一朵花。
周婶又不好意思了,“也是这些老人脾气好,平时也来帮忙干点活。像之前有几个欠钱了,还一天到晚耍横的,都撵走了。”
不过后来,75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但75岁以下的老人也不知道去哪了。
问周婶,周婶就说,“儿女接回去了。”
具体如何,就不大清楚了。
从那以后,养老院多了很多规定。
无儿无女,无存款证明不收;儿女在外地,除了交年费、押金之外,还要收上万元的紧急状况费用。现在大多数养老院,都有类似规定。
当然,那7位只是特例。
下面跟大家讲讲大多数老人的基本生活。
冬天有暖气,夏天喜欢吹空调的吹空调,怕闷的可以安排风扇。
伙食也有保证。
怕老人操作不慎,引发火灾,一律不许单独做饭,全部去食堂打饭。
食堂每月有补贴,伙食费都很便宜。
两素一荤一汤一饭,才5块钱;
一份驴蹄子面,才2块钱,加一份臊子,也才一块五。
(2010年的物价)
老人住进去的当天,会给他们办一张饭卡。
大家自己往里面充钱,吃饭时刷一下就好。
只是老人总会念叨着没有家里的好吃,天天打电话喊孩子送饭。
但很少有孩子来,反倒是把厨师听得一肚子牢骚。
有些老人,年纪大,或腿脚不便,护工会把饭菜送过去。
生病也不用担心。
它虽然在郊区,但离市人民医院只有两公里。
真出事,开车10分钟内,就能送到医院。
这些都是从周婶,也就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那里知道的。
还有些事,他们不会主动告诉我们,我们却看到了。
一是卫生问题。
一些老人的卫生习惯并不好。
随地吐痰,用手擤完就往墙上一抹,还有些就在房间里小便。
久而久之,房间里一股臊味,清洁员都不愿意进来,只有上面来检查时,才勉强打扫一下。
有几次到了,连清洁都清洁不了的地步,就用漆重新刷了墙和地板,再重新贴上墙纸。
当然,费用是老人的儿女出的,毕竟老人“破坏”了公物。
还有老人自身的卫生问题。
曾有护工拿两包辣条,骗我帮一位老人清理裤子上的便溺。
可惜没靠近床,我就被熏跑了。
那个护工只能自己上。
我看着他把老人翻过来,清理那些黄色的粘稠物。
然后把上百斤的老人扛到旁边的椅子上,给他换床单,洗被套,觉得他也挺可怜的。
有的护工同时接下一个楼道十来位老人,一天就要这样操作三四十回。
但并不及时。
养老院检查护工工作的标准是老人身体有没有异味,有没有生病。
他们会定几个固定的时间,去一个个看这些老人的情况。
护工大多就挑这几个时间点,给老人清理。
不然清理早了,老人再拉一泡,又得收拾。
但有些老人,刚好就错过了上一个时间,他就得忍好几个小时,到下一个时间点才能见到护工。
曾有一个生褥疮的老人,难受地嚎叫,想让护工早点过来。
但护工实在忙不过来,反而喊他闭嘴。
等老人身上的排泄物被换掉时,已经是5个小时后了。
对于一些中风、失智的病人,他们每顿只喂一点稀饭,防止屎尿过多难清理。
像夜里容易失禁的,可能会直接插尿管。
尿管长这个样子,直接插进去,看着都疼,有时还会多次利用。
有没有感染生病,我不知道,但光听着就头皮发麻了。
二是个人自由
我们当时开玩笑说,养老院里的生活,和学校有点像,抠时间抠得老细。
看电视只能到9点,10点统一关灯睡觉。
出去必须写申请,写清出去干什么,多久回来。
有一段时间还规定必须要家属来接,但他们哪里叫得来家属。
后期就改成了护工陪同。
但护工就那么几个人,要约你得提前约,有时候还得给他们包红包。
再后来养老院越建越好,多了图书馆、锻炼区。
但大多数老人都是建国前出生,没机会读书,再加上2012年手机还没这么智能,老人们长久接触不到外界,就越来越封闭。
周婶说,这些老人也不培养兴趣爱好,就爱扎在一起聊天。
有些好相处的,还分享一些新鲜事物。
但更多的,是坐在一起喊儿子、女儿为什么不来接自己,哭诉自己一天造了什么孽,儿女不孝顺之类。
还有一些老人一天到晚絮絮叨叨,跟梦游似的。
越封闭,就越狭隘,也越孤独。
有些老人,开始脾气就不好,后面越来越暴躁,严重时会殴打身边的人,再或者变得痴痴呆呆的。
对于这些老人,护工怕麻烦,会把他们绑在床上。
直到他们要上厕所了,才松开。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但仍觉得过分。
问题根源,在于管理方式和护工素质不到位。
百岁养老院的护工是什么水平?
有一位早些年在南大街搬砖,才有一夜抱动十来个老人的力气。
但他并没有经过正经的培训,手法并不温和。
开始还出现过打老人的情况,后期定了一系列奖罚措施,才慢慢改善了。
但说真的,后面去武汉、昆山等普通养老院做义工时,感觉也大致相同。
所以,大家给父母选养老院时,多观察一下,和厨房的帮工、护工聊一聊,了解一下人均素质水平。
后面,去的光大永明、日月星等一些中高级养老院,感觉好了些。
设施齐全,定期会有活动,老人的精神状态也不错。
护工都是领证上岗,常年瘫痪的老人被照顾得很好,后背一点褥疮也没有。
但那里的高消费,怕是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
还有一些难受劲,是物质不能解决的。
比如被遗弃的感觉。
记得,当时工作组组织腿脚利索的老人出去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大多数老人都不愿意出去。
一位老人是这样说的:
“无论儿女是去外地打工,还是太忙了没法照看,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被当垃圾一样遗弃了,被人看见了要笑死。”
他们的被遗弃感,在春节前后,体现得最明显。
这几天,在外打工的儿女会回来,忙得没时间来的孩子也终于来了,接他们回家过节。
很多老人端个小板凳在铁门内一坐就是一天,直到看见孩子来。
他们甚至会在这一天打扮,让护工把自己搓得香喷喷的,穿上最干净的衣服,头发上还要喷发蜡。
一见家属,就孩子似的撒娇耍赖。
有的甚至会耍心眼,和儿女抱怨养老院怎么怎么不好,天天受欺负,希望孩子把自己接回家养着。
有些家属没理解这个意思,还以为百岁养老院虐待老人,直接来投诉。
周婶就带家属去看老人的居住环境,看老人最新的体检报告,再和老人当面对质,才能逃过一劫。
有些老人回去后,终于留在熟悉的家里。
有些还会被送回来,送回来的老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会非常沉默,或者特别暴躁的发脾气。
而有些老人的儿女,甚至不再来了。
其中有一位,是因为脾气不好被送来的。
他的儿女一次也没来看过他,他就把所有怒火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诅咒养老院早日倒闭。
似乎养老院不存在了,他就会有更好的去处。
我们西北人重丧礼,有句话是,宁可生前没房,不可死后无棺。
没棺的老人,会变成孤魂野鬼,有人烧纸都没地方收。
在养老院里,很多老人都有送走舍友的经历,看着隔壁床上的人一点一点地停止呼吸,那种感觉很难形容。
所以很多没有孩子,或只有女儿的老人,会自己给自己买棺材。
有些儿女在外地,怕赶不及回来,就提前给父母买了棺材和墓地,再给养老院一笔钱,让他们到时帮忙葬了。
棺材就放在养老院最后一层楼的仓库里。
只是,很多养老院帮忙建的坟,直到长满野草,也很少有人来祭拜。
到后面,他们也不放棺材了,而是和一些丧葬机构、哭丧团队合作。
前些年有一个脑溢血去世的老人,约来送丧的“孝子贤孙”有半条街,一水的麻衣白幡,风光下葬。
再比如社会地位。
决定了养老院里地位的,不是老人的过往风云,而是现在肯来看他的人。
如果儿女出息,经常来看老人,护工会把老人当菩萨一样供起来。
我见过一个科长的老爹,被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每天都在开小灶,出去也不用写申请。
如果儿女没多大出息,但是经常来,护工也不敢随意欺负。
假使欺负了,家人很容易就发现。
一旦打击报复,护工吃不消。
把老人接出去的话,会少一单生意。
但如果儿女逢年过节才来看一趟,或是从来不来,这类老人就算手里有钱,也要吃不少苦头。
上面所说的被绑缚,被插尿管,拉了一身还被嫌弃的老人,大多属于这一类。
反正欺负了,你也没人撑腰。
而且,不只医护间的矛盾,老人之间也存在霸凌。
让年轻的高管,去训斥比父亲年纪还大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最重要,一旦插手,很容易就会把患者间的摩擦,转换为医护之间的矛盾,惹事上身。
于是,管理人员大多就换换病房,把有纠纷的人分得远一些。
如果出现连续性霸凌事件,事态又比较严重,会喊儿女来处理。
所以,如果你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一定要时常去看看他。
见面三分情。
很多人开始并没有想遗弃父母,但送进养老院后,觉得给他们找了一个好去处,从而放心去干其他事。
来看他们的次数越来越少,间隔越来越久。
一旦这个社会关系变弱了,他们就算没有遭到霸凌,也大概率会成为天天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待的一员。
如果撑不住,跑了,他们的去留就会由养老院来决定。
有可能住在最后一层楼,大冬天的连暖气也没有,甚至被撵出去。
要知道,养老院并不能替代你的责任。
你只是找了一群人帮你照顾你父母,你本身该做的事不能少。
如果来不及看,一定要经常打电话。
时不时给他们寄些礼物。
礼物不需要很贵,但要让人知道你父母还有人在惦念。
在家照看,又是另一层考虑。
如果老人神志清醒,行动自如还好。
你只用考虑如何顺着他的心。
像我隔壁的奶奶,没有任何爱好,完全拒绝接受新事务。
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人谈谈她一生的奉献,从她如何抚养六子一女到一生虔诚地侍奉佛祖。
如果对方,对她的贡献表示肯定,夸她是天下第一好母亲,她就会天天拉你聊。
如果哪天你提出一点否定,她真的会直接在马路上打滚,用尽她所有的词汇量骂你。
虽然操作让人很迷,但仔细一分析,老人是怕自己失去价值感,所以一遍一遍提醒大家她的付出,这时候,多哄哄就好。
老人嘛,也会越活越小。
如果没有耐性,那就督促老人去上个兴趣班,发展一下业余爱好。
虽然短期内会摩擦不断,但有利于长期生活。
如果是有孩子的家庭,就要考虑如何分配时间。
但如果老人长期失智失能,那就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你亲自照顾老人。
这一种最为放心,但成本也最大。
首先,你要保证有足够的积蓄,可以支撑住生活成本和老人的医疗费用。
接着,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懂一些护理的知识,不怕脏,不怕臭,那你一定可以帮父母恢复得很好。
最怕什么情况?
我的一位同事,父亲瘫痪了,因为不想街坊邻居说闲话,事事都是亲力亲为。
结果不仅影响了生活,自身的水平也不如护工精准,常常导致老人被感染。
最关键,久病床前无孝子。
在长久的煎熬中他的脾气越来越差,甚至觉得是父亲耽误了自己,常常拿瘫痪的父亲出气。
这类情况,更建议努力赚钱,请个放心的护工。
比较省心,但前提是一开始找对人。
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保姆欺负老人,只走流程不管老人感受的事。
所以很多人会找一些学护工的亲戚或熟人,更放心些。
但很多人可能找不到这类亲戚,那就建议找住在本地的,有证书的护工。
找到后一定要签责任协议书,写明如果对老人造成伤害该如何如何赔偿。
平时他给老人护理和洗澡时最好在旁边看着,并且固定时间带老人去体检,确保老人没有受什么伤害。
很多人问,有没有AI保姆和AI护工?
因为AI没有人那么多心眼,不会虐待老人。
只要程序设定无误,手法不一定输给专业的护工。
只是等到它们大批量生产,仍有一段磨合期,而且开始时费用会非常贵。
目前有刚需的,不建议考虑。
这个操作里最重要的一环,是当事人的意愿。
像我爸妈,就非常不乐意去养老院。
他们表示,就像养老院再高档,护工再贴心,他们也不去。
但如果请护工来家里照顾,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熟悉的地方。
习惯了街坊邻居间亲亲热热的问候,习惯了随意地串门,闷了就喊上几个乡党,把麻将桌摆上。
同时,他们又非常怕生,对陌生的环境充满畏惧。
像我爸爸,从来没有出过我们那个市,去陌生城市旅游对他来说是噩梦。
每次打电话给他,他都说:“在外面不要跟人说话,外面都是哈怂。”
我妈前年倒是来过上海,不过也适应不了这边的节奏,又逃一样地回去了。
他们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
一旦强行把他们带离熟悉的环境,他们会变成惊弓之鸟。
所以,我会遵从父母的心愿,让他们在老家养老。
父母是一定要养的,但养老方式一定要灵活。
如果你家里的老人神志清楚,建议一定要问下他们的意思。
如果已经失智或失能,就按个人的家庭情况或经济能力做抉择。
说真的,在这个问题里犹豫的,大多是经济较好,同时道德感很强的人。
道德感弱的,大多会啃老或者遗弃老人。
像完全没有经济能力的人,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自己养。
而经济优越的人,选项可不止这些。
他们可以高端养老院和保姆一起请,有他这层社会关系在,他的父母会得到很好的关照。
我认识的一些有钱的老人,因为有好的医疗和经济条件,身体都倍儿棒。
他们不喜欢养老院,也不喜欢和儿女住一起,他们更喜欢旅游、和尝试新鲜生活。
你想给父母一个什么样的晚年?可以一起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