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1950年,郑洞国想回家养老,周总理说:你是起义将领,怎能种地
2021-09-01 18:32  浏览:3375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948年10月15日夜晚,一位国民党将领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周总理的亲笔信,而周总理在信中更是称这位国军军官为“弟子”。这封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劝这位国军将领投诚,他也是唯一一位让周总理亲自写信劝降的国军将领。




10月21日凌晨,当这位国军将领推门出去时,却被眼前的一幕吓住了。司令部已被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团团围住,可所有士兵手中都没有武器,因为没人想进去抓他,更没人敢伤害他,所有战士都在等着这位令人敬佩的国军将领主动投诚。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亲自设宴招待这位国军将领,宴会期间,周总理满怀期待地向他问道:“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对中央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这位国军将领沉默了几秒后,突然说道:“老师,我这个人什么也不会,而且现在也上了年纪了,回家种地比较合适!”话音刚落,周总理就立即拒绝道:“你是起义将领、抗日英雄,而且现在才47岁,还有大把时间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的事,回去种地岂不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1954年9月,毛主席百忙之中也亲切地接见了这位国军将领,不仅当面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而且还用家宴的标准宴请了他。


1991年1月27日,这位国军将领在北京去世,1个月后,他的追悼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而无独有偶的是,台湾也在同一天为他举办了追悼会,他也成了继杜聿明之后,第二个被海峡两岸共同追悼的革命英雄。




这位国军将领到底是谁?他究竟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贡献?毛主席和周总理又为何如此重视他?今天所长就带大家了解国军降将郑洞国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给历史求知所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国军将领,总理劝降


1948年9月12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林彪和罗荣桓的带领下,正式打响辽沈战役。短短1个月之内,就连续攻克了昌黎、绥中以及滦县等地。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展开进攻,不到一天时间,锦州被攻克。国民党手中只剩下沈阳、长春等为数不多的几座孤城。


其实早在1947年初,郑洞国就曾建议蒋介石放弃长春,将20万兵力全部撤出,以防成为解放军的瓮中之鳖,可蒋介石非但不听,反而指示郑洞国前往长春,执行“固守长春”的命令。




无可奈何之下,郑洞国只得服从命令,为了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郑洞国在抵达长春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首先,他将所有兵力全部收入长春城内,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兵力;其次,他还在长春的大街小巷修建了大量地道以及暗室,全部用铁板钢筋筑成;最后,郑洞国想尽一切办法从周围地区抢购粮食囤积在长春城内,企图靠死守的方式拖垮解放军的攻击。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郑洞国命人关闭长春城的所有通道,任何人都不允许出入,本以为从此便可安枕无忧。可令郑洞国没想到的是,他人生中最煎熬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在得知郑洞国固守长春的一系列举动后,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道:“郑洞国是黄埔一期生,为人老实,一定会顽抗到底。若能争取他的起义或投诚,必将对黄埔系造成极大的影响,我建议对郑洞国采取胁迫政策,不予以攻击,静观其变化。同时派出适当的人员,与其接触、谈判。”


为了对郑洞国执行“胁迫政策”,东北野战军部队对长春展开了一系列的围困措施,首先,在长春城外设立封锁线,禁止一切人员往来,更不允许进行商品交易;其次,对时任吉林国民军副司令的郑泽生展开心理攻势,此人在国军中备受排挤,很快便同意起义投诚;最后,在国民党不备之时,夺取了长春唯一的机场,彻底断绝了外界对长春的空运渠道。




经过近半年的围困,长春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城内国民党士兵经常出现抢粮食或者持械打斗的情况,还经常对百姓进行打砸抢。蒋介石曾多次电令郑洞国指挥部队突围,可战士们连饭都吃不饱,不仅身体虚弱,而且全军的军心涣散,想要突围根本不可能。到最后,很多国军士兵都出现了厌战情绪,出城投降的人数与日俱增。


10月10日晚上,周总理亲自给郑洞国写了一封劝降信,可正如毛主席所料,郑洞国虽然对周总理这位老师充满尊敬,也对国民党的领导感到绝望,可他却仍然决心为国民党效忠到底,所以最终并未给周总理进行任何回复。




10月19日上午,郑洞国手下的新七军将士全部放下武器宣布投降,此时长春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已不足3000人,司令部的参谋以及警卫们都连番劝郑洞国投降,可他却始终坚持“宁可战死、不愿投降”的做法。


10月21日凌晨,百般纠结的郑洞国刚刚走出司令部的大门,就看到门外站着上百位解放军,最终在反复劝说之下,郑洞国宣布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当天晚上,为了消除郑洞国的抵触情绪,时任前线指挥所政委的肖华亲自请郑洞国吃了顿饭。几杯酒下肚之后,郑洞国非常郑重地说道:“我不想登报投诚,也不想参加任何宴请。我只想贵军能放我回老家,当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而肖华却微笑着说道:“你难道不想到解放区看看?瞧瞧共产党治理的国家?”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郑洞国轻轻地点了点头。




而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想方设法地对郑洞国劝降,除了是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郑洞国确实是个人才,从之前的抗战表现来看,他足以称得上是一位民族英雄。


敢死善战,立功无数


郑洞国21岁进入黄埔军校,从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北伐战争期间,他立功无数,不到25岁便升任国民党团长职务。军阀大战期间曾参加过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以及中原大战。而真正让郑洞国在战场上名声大噪的还要数他在抗日战争以及远征缅印期间的表现。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郑洞国先后指挥部队参加了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以及长沙会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在战场上歼灭日军无数。


1943年初,日军从印度和缅甸向我国边境进犯,郑洞国临危受命,率领中国远征军开赴中印、中缅边境。作为远征军的军长,郑洞国在赴边境作战时有两个要务,第一是稳定军心,指挥部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战场上反击日军;第二就是缓和跟美军之间的关系,拒绝美军提出的损害我国利益的要求。




当时的美国仗着自己世界第一大国的身份,经常会对中国军队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美军司令更是多次公开表达对我国部队的不满。而等到郑洞国上任之后,他凭借着忠厚老实的性格,很快就得到了史迪威的认可,对方还多次称赞郑洞国是一位标准的军人。


在印缅作战期间,郑洞国经常前往战场指挥战斗,在他的指挥以及协调之下,我国远征军先后取得了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和密支那战役等多此战役的全面胜利,给日军造成了沉痛的打击。




自从参加革命以来,郑洞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而且经常在前线跟敌人正面战斗,可是他却从未受过一次伤,甚至连蒋介石都称他是“福将”。可是在台儿庄战役时,郑洞国却差点阵亡。


台儿庄战役时,郑洞国率领的部队负责攻打台儿庄旁边的峄县,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日军火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打击山东日军。跟往常一样,郑洞国当天再次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可由于身旁的一位参谋粗心大意,导致手中的望远镜在制高点发出明显的反光,郑洞国所在之处立即招来了敌军的炮弹轰炸。猝不及防的郑洞国很快被两位警卫员扑倒,可他却明显感觉到左胸受到强烈一击。本以为自己可能阵亡的郑洞国,站起来后却发现只是左胸的口袋被弹片划了一个小口,可是口袋内的一枚硬币却被弹片划成了两半。等回到司令部之后,郑洞国才感觉到后怕,若刚才不是这枚硬币,自己的胸膛很可能已经被日军的炮弹划开了。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郑洞国:“他在远征时就以敢死善战出名,后来还当过荣誉师师长,远征缅印又立过很大的军功,算得上是一位革命英雄。”


而在郑洞国向解放军投诚之后,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刚开始他对解放军以及共产党都比较排斥,可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共产党和马列主义的坚定追随者。而他态度的转变,跟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深得总理信任,聆听主席教导


新中国成立之后,郑洞国因为身体抱恙一直没有担任职务,可是他却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1950年6月,当郑洞国得知国家要出兵朝鲜时,主动找到周总理向志愿军出谋划策。




由于跟史迪威有过长时间的接触,所以郑洞国对美军的作战方式非常了解,他当着周总理的面表示:“美军的作战态度非常懒散,而且习惯浪费武器弹药等物资……”郑洞国对美军的分析,无疑给军委领导和志愿军战士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面对美军时信心十足,所以说郑洞国也算是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0年10月,郑洞国的身体基本恢复,周总理便再次把郑洞国请到北京。在周总理家里,郑洞国见到了曾经黄埔军校的同学聂荣臻以及李奇中,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周总理突然向郑洞国问道:“你现在身体已经康复了,接下来有什么打算?”郑洞国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老师,我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而且也上了年纪,打算回家种地!”




听完郑洞国的回答,周总理微笑着说道:“你可是起义将领,而且还不到50岁,国家现在正是需要人才之际,你有足够的能力为人民做贡献。”郑洞国之所以会产生“回家种地”的想法,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是国民党降将,担心自己的身份不合适,而如今听到周总理这番充满信任的回答,他当即表示:“我一切都听老师的安排,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不久之后,在周总理的推荐之下,经全国人大开会决定,任命郑洞国为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而令郑洞国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竟能有幸受毛主席的邀请参加家宴。




1954年4月,郑洞国突然接到毛主席的邀请,让他去家里吃饭。自从收到邀请之后,郑洞国就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在家宴之上,郑洞国突然问道:“毛主席,我有一个问题,请问您为何能把马列主义学得那么好?”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也不是什么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毛主席接着说道:“人的思想必定需要发展,立场也会随之转变,只需要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那学马列主义就简单多了!”


自从得到周总理的信任以及毛主席的当面指导后,郑洞国的工作热情越来越高,不仅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还时刻惦记着祖国的统一事业。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大陆和台湾同时举行追悼会,他也成了第二个被两岸共同追悼的革命英雄。




毫无疑问,郑洞国是幸运的,他能够先后得到周总理和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可以当面聆听两位伟人讲述自己的革命心声。尽管曾站错了立场,可他终究为民族独立以及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个军人,郑洞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他担得起“民族英雄”这个称号。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点赞留言,新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历史求知所会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发布人:1ffc****    IP:125.64.4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