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出生那一年,他的父亲李世珍已经68岁了。老来又得子,这成为李家最开心的事情。不过彼时李叔同的母亲才20岁出头,她仅仅是李世珍的侧室。旧时代,大家族中侧室侍奉一家之长,而后又有子嗣降生的事情很常见。
侧室所生,加上仅仅四年后,李世珍就过世了。所以在这个大家庭里,可想而知李叔同和他母亲的地位,以及生活有多艰难。封建时代的大家庭,正室、侧室以及侍妾的区分十分严格。多年以后,李叔同仍旧忘不掉童年那种生活,而且也会时常想起母亲在那个大家庭里所受的苦。
而李叔同最终的出家,多少也跟童年的经历,以及其后天养成的忧郁性格不无关系。
李王氏给大家族生下的最后一个男孩
封建社会,不但极其看重是否有子嗣,以及香火的绵延。“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心态,更是每时每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1880年,李叔同出生,仅仅4年之后,在这个大家族中他和母亲唯一能够真正依靠的男人,就以72岁的年龄去世了。那时候,李叔同的母亲才20多岁。
李王氏,这是李叔同的母亲嫁到这个大宅门里后,就不得不时刻记住的称谓。过去的女性一旦出嫁,是没有资格再有名字的,只能带有自己的姓氏。即便如此,夫家的姓氏还要放在自己姓氏的首位。这种观念,从她降生的那一刻就被上辈人反复叮嘱。
李世珍的年纪,做王氏的爷爷都可以了,但是在封建社会,男性,尤其是家资雄厚的男性,三妻四妾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多年以后,虽然李叔同没有过多谈及自己母亲的身世,但合理的猜测,王氏最初可能只是作为侍女伺候李世珍的,只是在王氏怀孕之后,才给了她一个侧室的名分。
李世珍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其后做到了吏部的主事。彼时的天津在列强以及新观念的冲击下,已经商业繁盛,所以李世珍一边在朝堂做官,另一边还在老家开有银号,盐业经营的也是如火如荼。
彼时的李家,在天津是家财万贯的大户,而且李世珍乐善好施,所以在当地有“李善人”之称。那时候的人都非常迷信,或许正是因为他心存善念,所以在68岁的时候还能喜得贵子,更有传说,李叔同出生的那一天,有一只喜鹊衔着一根松枝落在他降生的那个房间。
可事实上李王氏以十七八岁的年纪伺候李世政,只要后者身体保养得不错,加上那时候没有避孕的观念,所以怀孕生子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彼时的李世珍毕竟已是风烛残年,他是难以看到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长大成人了。而老太爷的离世,则给这个家族今后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孤儿寡母留下的童年阴影
多年以后,李叔同还是会经常写诗作词,回忆自己的童年,以及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李世珍去世的时候,李叔同才4岁,而他母亲也仅仅是个二十岁出头,且没有任何依靠的侧室,幼年的李叔同还不知道,母亲接下来的生活会变得如此艰难。
在封建时代的大家庭,妻妾以及嫡庶之分的名分,人们看得很重,尤其在大家庭中,由于涉及到以后财产的继承问题,所以等级辈分区分的十分严苛。假如李王氏没有生下李叔同,随着家主的去世,她都有可能被赶出家门。
但幸好她生下了一个儿子,所以即便是侧室,至少在表面上,这个家族对她还维持着应有的尊重。年幼的李叔同并不懂得大人世界的纷争,所以母亲李王氏即便心里有诸多的苦楚,他一个孩子也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随着李叔同年纪的不断长大,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家里的一切,以及自己和母亲遭受的情况,他也能逐渐地明白是怎么回事。彼时大家族的生活表面虽然衣食无忧,可心理和情感上巨大的压抑感,随着李叔同的逐渐长大,也越来越强烈。
长大以后,他偶尔会向朋友谈及母亲很苦,这恐怕都跟他幼年的大家族记忆,有深刻的关联。但是无论如何,他毕竟还是李世珍的亲生儿子,所以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培养,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5岁的时候,李叔同同父异母的大哥李文熙就教他读书习字,李叔同对书本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天赋,其他的小孩子这个年纪坐在桌子旁都不稳固,而他读起诗书来却琅琅上口。这对王氏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慰藉了。
自己年纪轻轻嫁给了一个堪比祖父的人,不能改嫁只能像千千万万个寡妇那样守节,要不是有个儿子,她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坚持下去。所以在王氏的眼里,儿子李叔同就是将来自己的唯一希望。
而在李叔同的心中,随着年纪的不断长大,他唯一的愿望就是逃离这个大家庭。
王氏短暂快乐时光
1897年,17岁的李叔同和天津茶商的女儿结婚,这对于王氏来说是最好的消息了,毕竟自己在这个大家庭受了这么多的罪,如今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彼时清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正值年少的李叔同,在政治上倾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施行的变法。然而“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两三个月就宣告失败,清廷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肆搜捕康党。李叔同认为这是一个逃离大家族的机会。
为了躲避康党的嫌疑,他带着母亲王氏和自己的家眷,在1898年到1899年间来到了上海。由于李家的生意,在当时遍及国内的大城市,所以李叔同和母亲的生活,也是不用过度操心的。而且,离开了天津大家族那种压抑的氛围,李叔同整个精神状态都感觉不一样了。
在李叔同看来,今后就要在上海扎根。他到了上海之后,一边侍奉母亲王氏,一边又在南洋公学读书。然而命运的安排往往是未知的,这份快乐的时光仅仅维持了五六年,1905年的时候王氏就去世了。此后,让李叔同一直念念于心的,是母亲临终之际他都没有在身边。
彼时王氏已经病重,李叔同正在给母亲备办身后之物。王氏临终之前,李叔同正在外面给母亲买棺木,等到买回来,母亲就已经不在了。
这成为了李叔同永远的伤痛,再结合童年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李叔同在母亲的葬礼上,不禁悲痛地放声高歌,一腔一调充满了哀伤。从此,李叔同的内心只剩悲哀和忧愁。
忘却红尘,毅然出家
母亲去世的当年,李叔同即东渡日本,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来到日本的第二年,1907年的时候,李叔同和房东的女儿春山淑子相爱结婚。他们的儿子在1909年出生,其后,李叔同带着他们回到了中国。
回国之后的李叔同在大学任教,但多数时候,他还是会想起自己的母亲,悲哀的念想依旧笼罩着他,并且久久不会消散。
终于在38岁那年,李叔同决定舍弃尘世里的一切出家。而正是在那一年,他的第二个女儿诞生了。或许妻子不理解他,不知道他为何非要选择这条路,然而在李叔同的心中,母亲去世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出家的种子。
春山淑子于是带着儿女回了日本,其后,她一直活到了106岁。她和李叔同的大儿子在战役中死亡,他们的小女儿1988年还来过一次中国,不过她得知父亲在46年前已经去世。李叔同的小女儿春山油子一直活到了2020年,享年102岁,这已是后话。
李叔同出家的寺院是杭州的虎跑寺,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尘世中的李叔同“死了”。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享年61岁。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这首诗,依旧充满了李叔同对母亲王氏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王氏在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5年去世后,天津后来出版的地方志里,长长的旌节表里,也有她的姓氏,这是为了表彰她对李家的守节之举。李王氏终其一生,还是没有逃离这个大家族强加给自己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