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问题:坡地,山地的地方,土地也不能机械化,还得靠人力,给工钱的话成本也高,怎么实现总体收益?
这个问题也是要提一下老胡的土地养老法思想含义。在算这个大体经济账时候,为了好表达,为了让普遍情况下人能明白,老胡只是拿人均一亩地,亩产值800元,种植粮食这些大众能算来账的数据,做为参考值来说明的。
思想内涵是,使用全村土地收益来养全村老人。并不是一定要种植粮食,一定得是平原,一定是机械化操作。只要是土地,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最大化发挥土地自身的优势,获取收益最大化。
例如,是坡地,山地的地方,则不必种植粮食,种了也收益不大,就因地制宜,采用坡地,山地的特点,搞适合的经济获益方式。
在此我稍微抛砖引玉,举个例子。福建某个地方全是山沟,只产茶,茶叶销路也不好,茶农也赚不了钱。可是,当地后来引进一种经营模式,让当地茶农马上就翻身了。怎么做呢?以茶叶种植区为景点,稍微打理一番,以此招徕游客,让游客亲临茶山,亲自采茶,亲自制茶,再泡茶,品自己亲自制成的茶品,是一种享受。茶叶不再论斤卖,而是论天卖。因为游客需要的是到茶区观光茶园风光,体验茶农生活,品味茶之风韵。
游客需要的过程体验,而不是要拿回去多少茶叶。所以,游客入茶园的费用,是按天收费的。包括游客一天采摘的茶叶,制成的茶叶,都可以统统带回。结果,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多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要花钱,把钱都扔在这个村镇上了。这个村镇上的茶农,不务茶事,而是做起了餐饮,住宿,各种茶趣茶具,不仅赚入园费的票子,还赚这些附加的财路。是不是比去卖茶叶好多了。
一句话,有土地,怎么用,是当地领头人的能力。用得好,一分地也比一亩地收入多。